【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陶立璠]《中国民俗大系》序言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25749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主要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中,民俗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所谓的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繁杂的分支体系,大都是从民俗文化中渐渐分离出来的。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医学、科学技术等,都和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深厚的渊源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说,民俗文化孕育了上述学科,成为它们产生的肥田沃土。

  以今人的观点来看,人类文化及其创造无非是“雅文化”和“俗文化”两大体系。在人类学研究中,将这两种文化称之为“上位文化”和“下位文化”。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古代称这两种文化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肯定了它们的创造属于不同的价值系统。但是“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人也明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密切关系,曾以“阳春之曲,和者盖寡”来形容这种文化的群众基础,并认为“雅俗共赏”是中国人欣赏文化的最高境界。

  既然民俗文化有如此突出的特点和如此巨大的功能和意义,在世界各国,引起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的极大兴趣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民俗学仍是一门显学。民俗所体现出的历史、地域环境特色及其人文精神,使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除文科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民俗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之外,国家还设立了民俗文化财产保护组织,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民间的有形文化财产和无形文化财产加以悉心地调查、登记和保护。在这些发达国家中,民俗学的研究已经深入人心。民俗志、民俗地图的编纂和出版,受到各级行政部门和民间人士的高度重视。民俗博物馆和民俗资料馆的建立,已经深入到村落社会。比如,日本的民俗学,是在20世纪20至30年代起步的,自从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创立日本民俗学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民俗学者。他们致力于日本民俗的考察、记录和研究,而且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编纂了大量的民俗志丛书,如《日本民俗志大系》(全书十二卷,角川书店,1974),《日本民俗文化大系》(全书十四卷,小学馆,1986),《日本民俗文化资料集成》(全书二十四卷,三一书房,1989),《日本民俗学大系》(全书十三卷,平凡社,1960),《日本常民生活绘引》(全书五卷,平凡社,1984)以及《日本昔话通观》(同朋舍1989)等,在日本凡是重要的民俗文化财产(有形的或无形的),都由国家指定的民间的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加以悉心的保护。至于民俗博物馆、民俗资料馆,更是遍及都市和乡村。一个明显的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越周到,越精心。因为这种保护和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民俗文化财产的保护和研究,既尊重民众的创造和民众的文化史、思想史,又可使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与传统的民族文化之间,保持和谐的统一。发达国家保护和研究民俗文化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在一个破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要想建成现代化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民俗文化向来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对于前人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加以认真地保护和研究,是每一代民俗学者的责任。可以说,社会发展到现代,保护民俗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先进。文字记载(民俗志的做成)、摄影图片、录音、电视录像、实物保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其中,国家立法形式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将保护民间文化的行为,变为政府的行为时,民俗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只有无知和对民俗文化怀有偏见的人,才漠视民俗文化,并对其采取粗暴的践踏态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泰安民俗文化概览》序
下一条: ·[陶立璠]犬与犬文化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