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刘锡诚先生和河南大学出版社把这本好书推出来。这样一部洋洋90多万言的学术著作摆在我们面前,感到由衷地高兴。近来我们在报刊上、网络上看到,到处都是刘先生的文章,可见刘先生在退休之后,仍然潜心于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仍然保持着学术的青春,这也令我非常羡慕。首先我觉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体现了作者非常强烈的学科意识。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申报了这个课题,之后又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完成了这一课题。从这部著作我想到,过去我们在民间文学领域的学术追求是不够的,多少有些轻视这门学科。我们在大学里讲过民间文学概论、也讲过民俗学概论,但对历史上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脉络还是缺乏认真地清理和研究,以至我们的讲课和研究都显得非常肤浅。若要使民间文学学科理论有一定深度,就必须研究这个学科的学术史。所以,我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带有开创性的意义,能给我们很多的借鉴。
这部著作对上个世纪前50年的民间文学学术史的论述,使我们了解了许多过去没有接触到的史实,感受到前50年学术思想的风貌,特别是现代民间文艺学滥觞期的情况的阐述,资料非常丰富,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楚,论述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这对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这部著作90多万言,其中2/3的篇幅写上世纪前50年的学术发展史,后50年大概占了1/3的篇幅。我觉得前面的50年总结的非常好。而后50年,作者回避了很多问题。其实,后50年民间文学同样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足。正如前面祁连休先生讲的,一直到今天,民间文学仍然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要把以往影响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原因都写进历史著作里去,也许有许多困难,但它确实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有必要加以清理。如何看待上世纪后50年民间文学的成绩和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20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总结了六个时期,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空白,我认为这十年还是可以写的,无非是经验教训。我想关于这50年,如果有人再写史,许多问题还是值得研究的。
我们的学术传统十分久远,有时可以追述到更远,如先秦时期的采风,汉代的乐府等等。另外,学科的发展没有人才不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恢复活动以来,开过不少的学术会议。80年代初期,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在中央民族学院举办过一次阵容强大的民俗学、民间文学讲习班,全国各地有150多人参加,其中研究民俗学的还是少数,大多数人研究民间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当时授课的先生有费孝通、钟敬文、常惠、常任侠、杨成志、杨堃、罗永麟、张紫晨、刘魁立、王文宝、柯杨等20多位知名学者。授课时间长达一个月,其信息量等于在学校里学好几年的课程。这期学员结业后回到各地,后来都成了各地民间文学、民俗学活动的中坚力量。
其次是学校教育。改革开放后,文科高等院校恢复了民间文学教学。北京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在教学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除本科教学外,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80年代,全国文科高等院校民间文学被列为必修课,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方向。这是这些年里非常有特色的内容。教学带动了科研,1979年11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与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他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民间文学拨乱反正,重新启动的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虽然集中在少数民族文学方面,但对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材的编写,研究人才的培养,学术队伍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概论”教材出版了好几部,各有特色。在基础理论上的探索,也说明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神话、传说、史诗、歌谣的研究,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特别是神话研究,在80年代是非常有特点和成就的领域。这都是在基础理论大的框架下的成绩。这在《学术史》中已经讲到了。还有学术机构的设置,社科院文学所的民间文学研究室,是有传统的;各大学的民间文学教研室的设置;还有学术团体的建设;这些都促进了民间文学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些在《学术史》里虽然已做了宏观的叙述,但还有欠缺,我希望在今后修订的时候作更细致地的补充和评述。过去社会科学院的文学所民间室、少数民族文学所的资料室、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资料室,每年都编印年度论文和图书目录索引,每年都有人写民间文学发展的概况,这类资料建设后来都中断了。现在我们写东西找资料都非常困难。最近以来,我常常感到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有一种轻视研究成果的倾向。一个学术成果出来了,却很少有人出来评论,学术空气显得很冷漠。一个学者推出了研究成果,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几乎引不起反响,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推动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形成一个梯队,既有老一辈的学者,也要有年轻一代的学者。十多年前,有几位朋友曾经设想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民间文学知名学者的选集,每人一本,如果有了这样一套选集,我们的学术思想、学术经验和学术道路就清楚了。可惜,这个设想至今没有实现。
总之,《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出版具有开创性,它完全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这门课程的教材。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