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专家眼中的──“寻访燕赵古镇”
  作者:阮仪三 吕舟 陶立璠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1 | 点击数:10278
 

保护的意义媒体的责任

□陶立璠

  河北日报文艺副刊部与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共同策划,在河北省境内进行的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寻访燕赵古镇”,历时一年多,记者的足迹遍布全省50个历史文化古镇,并在《河北日报》连续刊发报道和图片,介绍这些古镇及其相关的民俗文化。这件事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他们的这一举动鼓掌叫好。媒体介入文化遗产的寻访与保护,在全国已有先例,但像他们这样长时间的跟踪寻访和报道却很少见。这说明河北日报和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当我们迎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时候,看到河北古镇的风貌,无疑是一种文化享受。

  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建立。在这一抢救和保护过程中,人们发现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即在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当城市,包括文化名城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遭到破坏时,一批古镇和古村落被发现,而且这些古镇和古村落大都保存完好,成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罕见的遗存。这里用“遗存”二字形容古镇和古村落的现状,说明这些古镇和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民间的力量得到保护和保存。现在到了政府重视民间文化资源并加以保护的时候了。全国有3000多个县,每个县都有古村落和古镇保存,这些古村落和古镇承载着历史文化,村落民俗,是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它的命运不要像城市化一样,在新农村建设中遭到毁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民俗文化都是以古村落和古镇为发祥地,古村落和古镇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那里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智慧和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和保护。应该学习河北日报“寻访燕赵古镇”的精神,对全国的古镇和古村落做一次全面的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郑一民

  在全国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热潮中,河北日报文艺副刊部策划组织的“寻访燕赵古镇”系列报道,为世人深入研究燕赵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流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打开了开发利用的新视野。

  人们关注古村镇历史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是因为古村镇中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村镇都是中国最基层的政权和文化的基本单元。相对大都市来讲,它虽然小,却既是承上启下的政权组织,又是诞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种人才和精英的摇篮。从某种意义上讲,古村镇积淀的历史文化应该是中国农耕社会文明最具资格的代表。因此,保护古村镇的历史文化是历史和时代落在当代人身上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燕赵大地既是先祖开创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又是历代游牧人与农耕人争夺中原的争战走廊和元明清以来拱卫京师的屏障。多民族在这块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水乳交融,加上京师之地的长期安定繁华,使燕赵大地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在全国独具特色,既有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丰富遗存,又有太平盛世经济文化密集写照。据田野调查,目前我省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古村镇还有近200个。他们分散在全省各地,除了采访报道的50个古村镇外,还有邢台县英谈村、皇寺镇、井陉石头村、永年临铭关、正定城角村等等。这些数以百计的村落犹如一根根支柱共同支撑着燕赵文化大厦,构成区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是研究燕赵文化难得的珍贵资料和依据,也是一笔潜力巨大的开发文化产业的财富。

  江苏周庄、山西乔家大院的保护和开发就是成功的范例,在那里游览的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和厚重,还能获得的民族自豪和传统美德洗礼,这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当前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保护古村镇、发挥古村镇中的历史文化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之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北日报“寻访燕赵古镇”大型采访活动,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举动。

寻访古镇风韵 展示燕赵雄风

□卢振川 梁勇

  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与河北日报文艺副刊部联合开展的“寻访燕赵古镇”的系列报道,历时一年多,遍访几十座燕赵古镇,深入反映了燕赵古镇的历史风韵、现代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燕赵雄风和古镇新貌,可读可看可赏。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对于提升燕赵文化品牌、弘扬优秀的燕赵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此事可喜可贺可嘉。

  在燕赵大地上,人类祖先的文化厚重而璀璨。有谁不知道,从泥河湾走来了东方人类的祖先;从涿鹿的阪泉、釜山,走来了炎帝、黄帝、蚩尤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三祖;在太行山深处的唐县,中华制陶工艺的祖先陶唐氏尧帝,留下了唐侯国都城的美丽传说。河间、献县古镇,不仅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实事求是”的发祥地,也是中华诗经文化集大成的圣地。景县古镇,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思想家董仲舒。诸如广府古城,黄粱梦古镇,滹沱河畔的正定古城,太行山中的天长古镇,靠近京师的涿州古镇,都保存着璀璨的历史文化遗存,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次寻访燕赵古镇活动,是对燕赵古镇的一次全面展示,一次新闻式的大型博览,一次纸质媒体的展览会,是一次开启历史宝库的启蒙,也是构架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它打开了封存的历史记忆,再现了燕赵文化的辉煌。

  历史的印记是不能复活的,古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一旦毁灭,就不能再生。寻访燕赵古镇的活动,为一座座古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做了醒目的标注。新农村建设中,它将对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与优化村容村貌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维护历史文化原貌的关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活动,提高了人们对燕赵古镇的认知,对于提升古镇文化品牌,发展古镇文化旅游,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北日报》2006-07-07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河北日报(2006-07-07 10:56:30)

上一条: ·[钟敬文 巴莫曲布嫫]南方史诗传统与中国史诗学建设
下一条: ·[专访]妈祖精神为何有如此巨大感召力?
   相关链接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徐磊 荣树云]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
·[王亚南]中国神话古史与“国家”传统·[萧放]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彭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
·[刘铁梁]在城镇化过程中理解民俗传统的新变(纲要)·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暑期学校侧记·民俗专家解读端午民俗传统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乌丙安:民俗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根脉
·乌丙安:民俗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根脉·[张士闪]关注民俗传统的现代转型
·朝戈金:民俗传统与都城生活·在怀旧与创新间纠结:京城庙会,沦为“鸡肋”?
·民俗学家谈过年(视频)·[田青]时禁:中国人忘却和丢弃的风俗民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