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盐野米松访谈录
  作者:叶涛 盐野米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9154
 

访谈时间:19998

访谈地点:山东潍坊鸢飞大酒店

盐野米松,1947年生于日本秋田县角馆町。毕业于东京理工大学理学部。职业作家,著述颇丰。其采访日本传统手工艺人的著作《学手艺》(中文译本改名为《留住手艺》,即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被日本文部省推荐为“对青少年有益的读物”,1996年该书还被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选为工作之余最喜欢阅读的10本佳作之一。由于该书的出版以及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在日本正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人们开始重视那些一度处于消亡状态下的“手艺活”。
19998月,盐野米松先生来中国参加在景德镇召开的中国传统工艺研讨会,并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人进行采访。此间,本刊主编在山东潍坊对盐野米松先生进行了采访。
 
叶涛:作为一位专业作家,您为什么会对民间手艺人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记述他们的生活?
 
盐野米松:作家的工作就是如实地描写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内心动态和他们的生活。为此,作家要进行实际生活的体验和采访。因为,任何一部小说作品都是细节的积累。比如,只是笼统地说“一个穿蓝颜色衣服的人”,就不如进一步介绍那蓝颜色是用什么方法染成,那布又是用什么方法织成,以及那衣服是怎样做成的,因为这样的细节描写能够启示给读者这个人的身份、他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兴趣思考等。甚至,如果那样的服饰正好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时尚,那么读者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它的时代背景。因为每个故事都是以一个地方的某个年代和舞台作为背景的。为了更好地更细腻地表现它们,作家常常会借助一些小道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那么只有准确地表现这些看似细小的道具,才能让读者如实地了解那个时代以及时代的风俗,否则,故事也是无法描述的。
另外,出现在任何一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有他们的职业的。那么,描写人物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介绍他们的职业,因此,作家有必要熟悉他们的职业。
由于作家这种特定职业的关系,我走访过不少各种职业的人,这不仅仅是为了给小说和故事丰富素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观念吸引了我。
在日本,用“手技”一词来表示有着特殊技术的人,而我选择“手业”一词来表达。这两个词汇在日语中的发音都为“TEWAZA”,但是“手业”所代表的意思是“靠学成的手艺本领终身赡养家族”的一种生活方式。
日本的文化经历了从以农业为中心的大家族制到以工业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制的变迁。现在正处在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产品规格化、金钱本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从这些以“手艺”为生的匠人身上找到了真正的、富有人情味的日本人气质。于是,我开始把追寻他们的人生观列为自己工作的内容之一。
我认为,无论哪个时代,落后于潮流的和走在潮流前头的东西一定就是一面映照那个时代的镜子。我还认为,作为一名作家,他的责任就是如何努力地去发现这样一面镜子,然后记录下映在那上面的东西。
 
叶涛:您是怎样发现和采访那些手艺人的?
 
盐野米松:我在一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是走访了一些名人、名匠。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人生观,包括他们使用的语言。但是,在日本这样一个宣传媒体十分发达的国家里,这些人一旦成为名人,他们很难区别开所谓“自己”的语言、赞扬的语言和令人喜悦的语言。于是,我开始寻找那些不太被人们所熟悉,但也有着独特手艺的匠人。他们都是些没有继承人,在职业和名字之前需要加上“最后”的人。其实,我并不是有意地去寻找那些成为“最后”的人,而是时代已经把他们变成了“最后”。
寻找这样的人实际上不是很难。只要外出旅行总能遇到这样的人,也能听到一些关于他们的事情。再下来就是要么亲自去走访,要么写信、或通过电话跟他们取得联系。
至于采访的方式方法,很难一言而定。有的人我会花上10年的时间进行追踪式的采访。而有的,就像叶先生您也看到的那样,在短时间内做尽可能细致的访谈,让他给我们看他的作品,讲解工具的用途以及他的人生故事和成长经历。
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他们是如何将一门技术掌握为己有的,他们的父亲和祖父是否也拥有过那样的技术,凭着那样的技术所从事的职业是否有着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信仰,甚至那样的技术最终给予他们怎样的人生观。这一切,我都希望从他们自己的口中一一道出。
 
叶涛:请您对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日本传统手工艺人的现状,他们的生活状况、制作工艺、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
 
盐野米松:日本的传统手工艺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被称为艺术家的,这些人受到保护,作品的售价也很高昂。这些人的作品,虽然价格昂贵,但是他们制作的东西往往是属于“文化遗产”范畴的,这些手艺人被看作是对文化做贡献的人。
另外的一种,也是我最为关注的,就是以手工艺作为“职业”的匠人。这些人都是在传统的师徒制度下学得技术,并以它作为生存手段的。他们既不受国家的保护,也得不到当地自治团体的援助。他们所制作的东西只有在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好评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才会有保障。他们制作的最多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
我所关注的这些手艺人,他们的收入完全依赖于所制作的工具的数量。这些人当中几乎很少是有钱人,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手艺满怀着自豪之情。他们有的时候可能会从国家或当地的政府那里获得些名目多样的称号,但那只不过是让人们知道他们这种职业的一条信息途径,至于在真正能够解决他们的继承人问题,以及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地位上所起到的作用却很少。
 他们不太在乎自己所制作的东西所卖的价格的高低,而始终保持他们一颗“无愧于自己手艺”的真实的心态。他们常对自己说:要想无愧于自己的手艺,那么毕生都是训练的过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上一条: ·[福田亚细男 叶涛]福田亚细男教授访谈录
下一条: ·[钟敬文 叶涛]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
·[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重视民间工艺的社会文化建构作用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