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福田亚细男 叶涛]福田亚细男教授访谈录
  作者:[日] 福田亚细男 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8711
 

访谈时间:19981112
访谈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新松公寓

受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先生于1998112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讲学活动。
福田教授是日本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曾担任日本民俗学会主席。讲学期间,本刊主编叶涛专门采访了福田教授。

 
叶涛:自80年代末以来,福田先生多次来中国与民俗学界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请您谈谈对中国民俗学的印象。
 
福田:我接触的学者比较多,对此应该因人而异。总的印象是,中国的民俗学与日本的民俗学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在中国从事民俗学的学者一般都有很丰富的文学和文学史的知识,从研究文学和文学史而转向民俗学研究的人比较多,这与日本民俗学有明显不同。日本也有一些人是从文学和文学史的角度来搞民俗学的,但总起来讲,不像中国这样显著。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有一个感觉,中国的民俗学者在参加民俗学的调查时,好象不太适应在一个地方比较长时间的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因为他们是搞文学出身的,想要的是搜集各地的事例。
 
叶涛:近几年,您每年都与中国学者在浙江进行联合调查,您认为中国学者在民俗调查方面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福田:中国的民俗调查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的学者在对一个比较小的地域进行综合性的民俗调查的基础上,然后写成的科学性的民俗志不太多,这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民俗学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中国现在也有很多民俗志,这些民俗志一般都是以县为单位,或以地区、州等为单位搞起来的,在整个县里这里采一点、那里采一点,汇集成一个某某县民俗志、某某地区民俗志,这种做法、这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就与我们民俗学者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所以,今后希望加强对比较小的地域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写出科学性的民俗志。
 
叶涛:有一种观点,认为进行民俗调查、写作民俗志并不需要理论指导,请谈谈您的看法。
 
福田:民俗志主要是描写一个地域(一个比较小的单位)的民俗的互相关系,民俗的发生、变化和消亡的过程的一种文字,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这是非常明显的作用。我认为,民俗志在作为资料的同时,它还要解明在一个社会里民俗的性质、民俗的意义等等,所以它也是一种带有研究性的工作。民俗志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个是它因为具有地域差,在我们研究这个社会时可以活用它的资料去进行比较研究,但同时民俗志又是研究者在研究这个地区民俗的存在情况、分布状况,研究民俗的文化意义等,所以它具有研究和资料两重价值。民俗志不能仅仅是资料的堆积,它必须是带着调查者、研究者的眼光对民俗资料进行分析以后写作出来的,民俗志中已经包含研究者本身的观点,否则就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民俗志。
 
在过去的日本,大家都认为民俗调查是一种纯粹的资料记录,所以,不管谁去调查,所记录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而现在,逐渐发生了变化,民俗志除了他自己调查记录的资料之外,已经带有个人(研究者)的思考,他的一些判断已经渗透其中,这在日本民俗学的资料研究、民俗志研究中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我认为研究者怎样判断民俗资料在编写民俗志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读者在阅读民俗志时,也要充分注意到,民俗资料中还包含着调查者自己对资料的判断,包含着调查者的研究成果。
 
总之,进行民俗调查也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仅仅把民俗志作为是一种资料的堆积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民俗调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的价值决不低于纯粹的理论研究。
 
叶涛:在1997的学科目录调整中,中国的国家教育部将民俗学确立为独立学科,这是民俗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遇。请您谈谈对民俗学学科建设的看法。
 
福田:由于国情的不同,怎样发展自己的民俗学的道路也是不同的。在日本现在要继续发展民俗学已经变得比较困难。日本在大学和研究机关里已经有民俗学这方面的学问,但是,怎样让民俗学这门学问在社会上被别人所承认,被别人认为是一门有用的学问,在我看来在日本没有很光明的前景。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日本的民俗学过去有一段很长的历史,研究民俗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历史,因此今后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历史学和民俗学结合起来描写新的历史,这成为民俗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的前景。另外一种民俗学发展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民俗学者对现存的社会生活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发现别的学科所发现不了的文化意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民俗学也就有了希望,也就有了发展的前景。现在的新的民俗学者对民俗学的研究有点模糊了,到底他们的民俗学研究和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呢?因此非常有必要明确现代人生活的行为方式与民俗学之间的正确的位置和关系。如果做到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那么日本的民俗学也会有效的发挥它的机能和作用。
 
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情况,由于我对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情况不太了解,而且社会怎样要求它、我们民俗学应该怎样去对应这种要求,我没有进行研究。我在这里只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探讨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中国是如此的辽阔,中国的人口是如此的众多,我认为从事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时,通过民俗学的研究使地方的文化个性得到显示,通过民俗学的研究发现并指出地方的文化优势、文化特色,这是中国民俗学发展比较重要的前景之一。另外一点,根据我的经验,通过民俗研究来发现民俗的一些规则,认识到民俗是有规律的,对民俗的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可以发现地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掌握整个民俗的运动情况等。中国具有大量的文献,中国学者在从事民俗学研究时具有很多历史知识,他在进行民俗研究时首先是历史知识本身对他就有限制,他容易按照历史的知识来分析民俗。例如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记录了大量的服装方面的资料,有文有图,所以现在研究中国服饰民俗的时候,他在开始自己的研究时就容易用历史的知识去套现实情况,唐代本来就是这样的,宋代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所调查的东西应该如何如何,这样就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东西在制约着他的民俗调查。具有历史的修养、具有文学的修养是必要的,但是我希望出现这样一些学者,首先对民间的、民众的服装进行研究,站在民俗学的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认识它,然后再回过头来参考历史文献,而不是把历史文献弄了一大堆以后,再来套民间的民俗。当然,如果只搞现在的民间的民俗,不注意历史的、文学的文字记录,那就使民俗文化显得很肤浅,历史很短暂,因此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注意民间民俗的同时,也注意历史和文学的记录,这样就比较全面。现在很多日本的年轻学者,对历史的、文学的资料不太重视,仅仅只注意现实的资料,所以,他们研究的力度很薄弱。因此要避免两个极端,把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
 
叶涛:近年来,人类学在中国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许多民俗学者也受到人类学的影响,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看待人类学与民俗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福田:过去认为民俗学和人类学是有区别的。人类学主要是研究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特别是研究落后民族的文化,而民俗学一般被认为是一国民俗学,主要是研究自己民族的、自己国家的学问。但是这种时代已经结束,作为研究的对象,无论是人类学还是民俗学,它的对象都是一样的,就是研究民众的文化,所以这两个学科分离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两个学科共同注重相同的研究对象。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具有学科的区别性,虽然研究对象相同,但研究的结果却会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
 
人类学一般是侧重于文化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然后再对具体的民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这是人类学一般的出发点,它是在普遍性的前提下发现差异性,这个民族的这个文化在差异的原理中有哪些与普遍性不一致的地方。以日本的人类学为例,一般是把欧美现成的理论引进来,然后按照这种理论去分析研究,他们的特点就是运用欧美的这套理论对日本的某种文化现象进行解释,把文化现象套到理论之中。就日本的民俗学而言,它没有欧美人给限定的理论框架,民俗学是什么、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等等当然是欧洲人最先所发明的,但是在日本的民俗学中,欧美人并没有发明多少民俗学的概念和词汇,很多概念和词汇都是日本民俗学者针对日本民俗自己提出来的。日本民俗学是为了研究自己民族的民俗事象而创造了许多概念和词汇,用来解释自己的文化现象。日本民俗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在历史的事件中给现在的民俗确定意义。
 
尽管人类学与民俗学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有的时候得出的结论也会有相似之处,但是这两个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们毕竟是两个学科。对于这两个学科我们还可以在基本原理上发现它们的差别。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是友邻学科,这就是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上一条: ·James L.Watson教授访谈录
下一条: ·盐野米松访谈录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