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James L.Watson教授访谈录
  作者:[美]James L.Watson 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17802
 

    叶涛:我了解到,近几年,您致力于麦当劳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您一定已经知道,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国的快餐现在也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很大影响。请介绍一下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Watson:首先,我要解释我为什么想起来做麦当劳的研究。我一直在强调的是,这不是我的选择,我没有做这样的选择,而是我的研究对象做了这样的选择,是我在香港新田村做调查的那些孩子们替我选了这个题目。正像我一贯对我的学生所强调的那样,人类学家就是要研究他们所调查的人民所做的事,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生活在一起,去他们的研究对象所去的地方,努力成为研究对象生活中的一部分。

    到了八九十年代,我突然发现新田村的那些孩子们对麦当劳非常感兴趣,是他们非要领着我去麦当劳。在最初我试图抵制,因为我觉得麦当劳不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类学的题目,按照传统人类学的观点,人类学家应该去研究那些制度化的传统文化,比如祖先崇拜、仪式、象征符号等等,麦当劳这样的内容显然不是一个适宜的人类学的题目。但是,后来我逐渐地意识到,按照上面我说的那个逻辑,人类学家应该跟随他的研究对象走,现在我研究的村庄里的孩子对麦当劳感兴趣,如果我们想研究当代人类学,我们也就要去研究孩子们正在做的事情。在他们的引领之下,我开始对麦当劳感兴趣,而且发现它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然后,我就开始组织我的研究生对这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当我选择麦当劳做研究课题的时候,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香港的这些孩子们对麦当劳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会带他们去麦当劳?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把我引导到对于跨越民族—国家文化的一种潮流,或者叫做全球化潮流的研究。现在我在哈佛大学正开这方面的课程。

    刚才您谈到麦当劳、肯德基正在对中国大陆产生影响。这里隐含着一个问题,在把麦当劳餐馆当作一个社会制度看待时,在这种制度下面,它似乎有其独特的活力、活跃机制,具有特别的力量,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想在调查中搞清的是,麦当劳是否有这样的有力的影响?如果是的话,是什么样的影响。

    经过我们深入细致的调查,我发现麦当劳及其相似的这种跨国公司并不是那样的有力量,并不是那样有力地改变本地社会。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这些跨国公司是否正在创造社会变迁,还是他们仅仅是在追随社会变迁。我觉得像麦当劳这样的跨国公司实际上是在尾随本土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社会本身所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因为中国社会产生的所有这些变化并不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影响,而是这个社会本身在经历一种自我转型,是中国人民自己在改变自己。比如像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中国的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其他社会变化,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了整个社会新的变化,这些跨国公司只不过是在追随这些变化,做出适应的调整而已。像中国的独生子女们已经发展出他们自己独特的品位,这个品位里包括对麦当劳的喜爱,麦当劳只不过是迅速地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事阎云翔1997年在美国的《民族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核心家庭的凯旋》(The Trauimph of Conjugality: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 in a Chinese Village.)。在这篇文章里,他强调了在中国的家庭变迁的趋势。我自己对麦当劳的研究也证明,在亚洲的几个主要社会──中国大陆、日本、南韩、香港、台湾──在所有这些社会中有一个共同现象,一旦家庭变迁中产生出那种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核心家庭的变化时,换言之,当核心家庭起飞的时候,也就是麦当劳在社会上变得特别受人欢迎的时候。所以,我建议大家要注意最近产生的以核心家庭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变迁,非常小心地观察这些变化。另外,希望大家注意在中国出现了像“健怡可乐”这种新的饮料,我觉得这就属于人类学上所说的“文化症候”(cultural symptom),比如说,麦当劳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症候,“健怡可乐”的出现也是一种文化症候,“健怡可乐”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有了新的意识,对于摄入的糖分有了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看法。每当一个类似这样的变化产生的时候,很多很多与此相关的公司就会发财。我认为,当代人类学家应该更多地注意企业文化方面的变化,因为大企业文化现在影响着绝大多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包括对电视等媒体方面的影响。

   

    叶涛:最后,请谈谈您对《民俗研究》杂志的印象。

    Watson:我以前就读过《民俗研究》杂志。最早大概是在香港看到的,后来在哈佛·燕京的东亚图书馆也见到过。我的很多研究生都知道这本杂志。我觉得《民俗研究》杂志办得很好,印象很深,它很专业,也很漂亮。

 

    叶涛:我代表《民俗研究》杂志的读者,再次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这次专访,承蒙Watson教授的学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副教授阎云翔博士担任翻译,特此致谢。 )
(原载《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

 


  附:阎云翔来信

叶涛兄:

 
    我今天上午刚从欧洲回到北京并看到您的来信和访谈稿。仔细拜读之后,我觉得您对Watson 的理解非常准确。唯一需要改动的是 Watson所引我那篇文章的题目。文章的英文标题是The Trauimph of Conjugality: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 in a Chinese Village。 这里,conjugality指的是夫妻之间的紧密关系。简单地将该标题译成中文,大概是“核心家庭的凯旋”,与“父系家庭的凯旋”的意思正好相反。请改动,谢谢!

    蒙您惠赠这么多宝贵书籍, 非常感谢!

 阎云翔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上一条: ·[笔谈]构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线
下一条: ·[福田亚细男 叶涛]福田亚细男教授访谈录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