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
——以唐山大地震殉难者的埋葬与祭祀为例
  作者: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29221
 

  三、公祭与纪念

  随着震后恢复的进展,政府开始举行一些有关地震的仪式性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是对先进人物的表彰和有关地震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不是追悼和纪念。简单列举如下。

  1976年9月1日,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

  1976年12月17日,唐山市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大会召开。

  1979年3月31日,日本日立公司、新日本通商株式会社代表及其在地震中遇难的三名日方技术人员的家属一行13人访问了唐山陡河电厂,举行了樱花树栽植仪式,在门前立日中友好之樱碑,为死者举行纪念会和祭奠活动。

  1982年,中国地震学会主办全国首届地震科学青少年夏令营。

  1983年9月 全国第二届青少年地质夏令营在唐山举行。

  1986年7月11日 纪念唐山抗震10周年美术·摄影展览

  其中,唯一的纪念死者的活动是和在地震中殉难的日本技术人员有关。可以推测,之所以单独为这三位殉难者举行追悼仪式并树碑纪念,是由于他们的“日本人”的身分以及日本的丧葬风俗。而对于大多数死难的唐山人来说,正式的纪念活动要等到地震9年以后的1985年。

  1985年7月28日唐山市政府主持举行了大规模的公祭大会,这个公祭大会是震后第一次的公共追悼仪式。由唐山市的主要党政首长出席并致祭。并指正式指定7月28日为“唐山抗震纪念日”。这次祭祀活动是对唐山大地震的殉难者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规模的公祭。

  根据《唐山劳动日报》的报导,公祭大会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宫露天剧场举行,公祭台中央,悬挂着一个“奠”字。公祭台两侧有一幅公祭长联,上联是“回首丙辰震灾骤降忍对故土崩颓亲人离异子规啼血悲生死”,下联是“拭眸乙丑国运中兴欣凭桑梓重建万姓安居壮志回天慰阴阳”。悬挂挽联,是中国传统祭祀方式的一部分,表明对死者或事件的评价,表达祭祀者的哀悼之情。文体也仿照了古汉语楹联的规范。这可以看作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传统文化的回归。

  公祭大会由当时的政府首长唐山市委书记宣读祭文。这个祭文和上述的碑文的构造相近,先简述地震造成的牺牲和损害,悼念死难者。然后介绍抗震的过程,突出强调社会制度对救灾的重要性。最长的篇幅是用来介绍九年来中国和唐山发生的变化的。其中有一段述及当时的政治变动。“九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世代生息的唐山,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在你们遇难不久就已被彻底粉碎;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那场大动乱也早已结束。”这些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宣示的词句,在传统的中国祭文中大概是看不到的。此外,在这个祭文的最后,对祭祀和纪念的意义作了如下说明,

  “今天,我们沉痛悼念地震中不幸遇难的亲人和救灾中捐躯的英雄,就是要继承亲人们的遗志,继续发扬抗震救灾斗争中那种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这里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来诠释的“唐山抗震精神”,成为以后官方纪念活动的指标性话语。

  1986年唐山地震10周年,唐山抗震纪念碑、抗震纪念馆、抗震纪念碑广场建成。7月28日政府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这次纪念大会和前一年的公祭相比,规格更高。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和河北省的党政首长出席。这次纪念大会是在“我市的抗震救灾和恢复建设已基本完成”的时候召开的。其宗旨为“检阅震后十年来的建设成就,感谢全国各个方面和亲人解放军的大力支援,告慰地震中不幸震亡的亲人,悼念为抗震救灾捐躯的烈士”。[15]

  和前一年的公祭相比,这次纪念大会的最大目的已经不是悼念和追忆,而是向外界宣示,唐山已经从“震后”的非常状态摆脱出来,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通过对各方面建设成就的宣传,“社会主义”、“共产党”的伟大进一步得到确认。

  十年后的1996年,唐山举行了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大会,由于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总书记江泽民和总理李鹏都出席了大会。江泽民并为唐山题辞,:“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而且1990年唐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国际声誉。因此这次大会对唐山来说“庆祝”的意义更加明显[16]。而江泽民的题辞则正式成为“唐山抗震精神”的一个标志性的存在。

  2001年7月地震25周年之际,唐山市政府举行了座谈会,这个题为“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现代化新唐山”的座谈会,参加者已经不再是死难者的亲属,而是人民日报社、河北省委宣传部门、省、市政府的领导、和地震直接有关的有当年抗震救灾的恢复建设的老领导、各界代表等。会议的主旨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唐山人民不忘党的恩情,牢记社会主义制度好,缅怀人民子弟兵的丰功伟绩,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抗震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不断把唐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17]”。在这里,哀悼和纪念已经消失,而政治性的话语也加入了新的时代要素,如“三个代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上一条: ·[安德明]万物有灵与人兽分开——猿猴抢婚故事的文化史意义
下一条: ·[陶立璠]试论盘古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