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信丰手端木偶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客家奇葩”
  作者:钟玉忠 赖伟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5247
 

    在信丰县,对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手端木偶戏是他们童年欢乐的见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手端木偶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所幸的是,经过信丰县有关部门的努力,今年6月,信丰手端木偶戏已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如: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和临高人偶戏等。在信丰流行的木偶戏是由艺人用手端着木偶表演,它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端木偶戏由于设备简单(只有1只戏箱、1个戏架子)、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要有机配合,声调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地配唱,是一种非常辛苦的活儿,一场戏下来,演员们往往口干舌燥、大汗淋漓。

    手端木偶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由于贴近生活,手端木偶戏演出的剧目颇受百姓欢迎,但这类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在信丰演唱的剧目有100多个。

    日渐衰落面临消亡

    信丰手端木偶戏兴起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了,据说最早是湖南人根据汉调演变而来,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这种艺术形式便流传到了信丰,在当地生根开花并有了较大发展。那时,几乎各个乡镇都有手端木偶戏艺人,平日里谁家建房造厅,都要请戏班唱上一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手端木偶戏风光不再。

    铁石口镇高桥村的刘洪垣老人,今年虽已75岁高龄,但仍能表演手端木偶戏,偶尔还外出演上一场。他告诉我们,他26岁开始师从信丰小河镇大岗村的卢宠茂师傅,此后在信丰的虎山、安西、赣县的王母渡等地一演就是几十年。期间,将演唱技艺传授给了大儿子刘正庭,还收了3名徒弟。但随着电影、戏剧的日渐繁荣和电视、电脑、VCD的普及,手端木偶戏难有立足之地了。“该行当较辛苦,经济效益又差,如今他们都很少演出,孙子辈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刘洪垣老人无奈地说。

    “我小的时候,看过好多出手端木偶戏。记得那个时候看戏,各家各户的人都围在戏台前,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惜,这都是童年的美好回忆,长大后再也没看过手端木偶戏了。”铁石口镇62岁的退休教师江建明说出了自己的遗憾。

    让手端木偶戏“活”起来

    “手端木偶戏是最节俭、又最显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虽然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而走向低迷,但作为一种质朴、精湛的艺术技能,确有可贵的借鉴作用和保留价值。”信丰县文化馆馆长黄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为了抢救、保护手端木偶戏,从2006年开始,信丰县将其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人力物力,对手端木偶戏进行了录像、摄影、文字记录、建立档案等保护措施;拨出专款,为手端木偶戏艺人添置了一些设备,并邀请他们参加全县的民俗文艺汇演。

    然而,要让手端木偶戏更好地“活”起来,还必须做好更多的工作:一是营造环境。要对这一文化艺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将其列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培育艺人。目前,信丰县能演手端木偶戏的只有五六人,而且年纪越来越大。可从文化建设经费中拨付部分经费,鼓励艺人带徒传承;三是进行创新。手端木偶戏有其传统的艺术特色,但还要创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剧目,以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四是加紧抢救。目前,信丰县虽做了一些抢救手端木偶戏的工作,但还应进一步加紧抢救,比如完整地将该戏的表演录制成VCD等。(  来源:江西日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2008年9月11日9:21:4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
下一条: ·[柯杨]民间文化产业化的三点思考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