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渴求在多元文化中特立独行
  作者:记者曹滢 张奇志 张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11 | 点击数:4562
 

  新华社杭州9月26日电(记者曹滢 张奇志 张乐) 中国政府和众多的学者、艺术家们正在努力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以期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在此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包括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等在内的近十个少数民族的戏剧、舞蹈、民歌,以最新、最集中的姿态亮相这个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水准的舞台,并角逐中国文化艺术类政府最高奖。

  “西藏的藏族人爱看藏剧,没想到藏剧在内地也受到观众的欢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扎西多吉说,藏剧首次参加国家艺术节,在沿海发达城市杭州演出的3000张门票竟然全部售完。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拥有1亿多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他们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一样,创造了积淀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亚南说,随着全球化浪潮加剧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断层失传的危险日益显现。西方文明、强势文化正威胁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安全。

  在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不愿说本民族的语言,而更向往牛仔裤、KTV等现代生活方式。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西部地区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能吟唱本民族史诗或掌握其他文化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正在急剧减少。

  “令人欣慰的是,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艺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学者、艺术家们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王亚南说。

  中国一些研究机构近年已多次举行有关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经文化部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不久前还成立了“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组织评审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去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对全国所有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考察。

  文化部和财政部不久前公布,今年将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正式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中央财政预算项目。

  艺术家们也在努力对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抢救。由白族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去年风靡各地,就是这种努力的明证。这台剧目被誉为“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活着的云南民族舞蹈博物馆”。

  在西藏,许多民间藏剧艺术家仍固守着藏剧的“原生态”,一丝不苟地表演传统藏戏:简单的布景、复杂的面具、原汁原味的唱腔。但是这种对艺术的坚守却遭遇到观众越来越少的困境,西藏藏剧团导演次旦多吉说:“藏剧拥有500年的历史,但现在40岁以下的人好多都听不懂那些唱文。”这一形势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了保护,还需要创新发展。”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扎西多吉说,在继承藏剧传统的基础上,藏剧从过去单一的广场戏发展成了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将民歌融入藏剧唱腔中,用以更好地塑造人物。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保护不能只是博物馆式的、静态的收藏。”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说:“如果充分认识了文化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那么这种保护就是长久的。”当许多人在为“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感到忧虑时,云南省丽江古老的纳西古乐却再度兴起。这一流传千年但几乎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今天重新找到了生存空间,而且日渐兴盛。

  “走向市场和大众的民族民间艺术,给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又一种途径。”范建华以纳西古乐的重新兴盛为例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也正在从单一的政府行为发展为社会行为。

责编:复苏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6日 10:4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白皮书:中国努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下一条: ·浙江畲族村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调查
   相关链接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罗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与认同重塑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范秀娟]少数民族艺术起源神话的美学意义 ·[董晓萍]跨文化大学教育:非遗与多元文化
·[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包海青]论多元文化语境与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兴起
·波兰:将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重心·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第一届文化共生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讨班召集书
·[吴新锋]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多元文化图景·[陈连山]论神圣叙事的概念
·[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朝戈金]钟敬文“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的再认识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理论创建·7部少数民族电影参加世界民族电影节
·[吴新锋]奉献与乡愁·曾维益:多元文化下的白马(氏人)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