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专家纵论:不要让民间文化成为“文化空巢”
  作者:蒋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1-12 | 点击数:4314
 


    “只有弄懂了民间文化,才真正懂得我们的百姓与民族。”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已成为各国各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才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12月12日至1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邕城,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高峰论坛。在共同盘点华夏大地美好的精神家园后,大家纷纷就“如何保护民间文化”,“我国民间文化现状”、“专家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应起什么作用”等多个问题展开讨论。

   
保护与开发: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10年前,“文化遗产保护”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当今,这个提法已十分流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文化遗产走入国人的视野,这是令人欣喜的,因为人类有了遗产的眼光便可看到了遗产的价值。在肯定的同时,冯骥才发出疑问:这些看上去似乎得到了保护的民间文化,是否真正得到了保护?

    他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当前全国各地文化节一哄而起,一些被列入保护对象的民间文化被“政绩意识”参与后无限扩大了,被媒体炒得过热。冯骥才担忧地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大量的流失,我们保护濒危的动物,但是不保护我们濒危的文化。”他认为,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由于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和固定的,相对稳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和动态的,容易被忽略,受到损害也不会立即看到。比如节日文化,直到人们几乎把传统的节日忘却了,才感到了危机。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的,没有文字记录,易于丧失,失去了便无迹可寻。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工业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我们面临着一种选择:能不能将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礼物完好保存并传给后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中国,民间的乐师、琴师、画工、手工艺人、绣娘及各种身怀绝技的人,在他们的身后都有着沉甸甸的文化。然而,这些绝活后继无人,正逐渐消失,甚至连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也越来越少,有些村寨不再说母语。

    与此同时,中国的古村落也正在迅速消失,而少数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也被“商业化”和“旅游化”了。所谓的古村落便是要有鲜明的地域代表性、村落基本体系完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俗,有自己的民间艺术,有民间艺术传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正是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的城市乡村在“旧城改造”的口号下,已变得没有历史记忆和情感记忆了。

    冯骥才还说:“在我们为那些不知不觉就会被推土机推去的古村落与城市的历史街区心怀忧患之时,是否知道它们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文化空巢’?我们为了钱把自己掏空了,我们用暴力把我们的文化给扫荡了,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被掏空了。失去了见证物的历史会变得虚无缥缈,建筑残存的古村落大部分已徒具美丽的容颜。”

   
对民族文化进行体系化保护才是根本


    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不仅唤醒了社会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为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智力资源。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说,2002年,为启动抢救工程,中国民协恳请全国著名专家签名,向社会庄重地发出呼吁,先后发表了“抢救中国民间文体化遗产呼吁书”、抢救民间剪纸的蔚县宣言、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县长论坛的《榆次宣言》、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的《西塘宣言》、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周口宣言》等。抢救工程获得立项并实施以来,中国民协向社会公布了大量民间文化资源及现存状况信息,在全社会进行广泛传播,极大地普及和宣传了抢救工程的意义、作用、内容、方法及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

    与会专家建议,应当将书桌搬到田野中,民间艺术是文化研究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情怀。因而,抢救工程伊始,就将田野调查放在首要位置,各主要项目成果都是普查和调查的产物。中国民协还与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实施了多项联合调查项目,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调查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与日本学者专家联合调查湖南、浙江的民俗文化与古村落、居民建筑等,并撰写了多种文字的调查报告,刻录了影像资料光碟。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科学保护民间文化,对于这个问题,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大家呼吁应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国家应加大民族地区濒危文化抢救与保护的财政投入,应对民族文化进行体系化的保护。

    民族文化保护,普查是基础。前些年中国民协组织专家到贵州,将贵州所有民间艺术做一个普查,走了贵州的9 个地区,85个县,几千个村寨,大到民居,小到荷包,做了全面的普查,然后做了个信息库。通过普查,可以从文字视觉和动态视觉等方面摸清家底,特别要注重保护“原生态”的东西,因为它最能展现历史的真实性。

    非物质文化是“魂”。而非物质文化常以口头传承,如年画,虽然它本身是物质性的,但年画与使用时的风俗是由一代人口口相传的,非物质的,如果艺术没了,技艺消亡,不再制作也不再使用,剩下的却只有物质性的年画。

    因此,在保护民间文化的同时,还要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包括老艺人、手工匠、画师、乐师、舞者、歌手、故事家、民俗传人等。应对他们的技艺即时开展抢救性记录,调查和整理。要以博物馆方式予以整体保存。

    当前,我国青少年追求时尚,往往忽略了民间文化,乐意过西方的“情人节”,却不知中国有个“七夕”节,喜欢唱流行歌曲,不会唱本土的山歌等,我们应给全国学生们提供乡土文化教材,恶补“民族情怀”这一课。

    此外,民族文化的核心便是“和谐”,保护民间文化工作不能光是在专家的圈子里,而是要掀起全民热爱才能做到名副其实的保护。

   
广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蕴藏着深厚的民间文化,无论是民俗生活、音乐、舞蹈、口传文学、服饰等都非常丰富。红水河文化、北部湾文化、桂北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等十二民族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色彩纷呈。

    近年来,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指导下,广西民间文艺事业进入了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根据中国民协倡导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立了广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野调查、采风。 2003年,广西民协与全国专家学者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南丹、田阳、田东等县对侗族、瑶族、壮族歌手进行访录,共采访了235名民族歌手,录制民歌385首,录音52小时,录像57小时,搜集到了10个民族的民歌。

    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民协主席韦苏文介绍,他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一道分别对侗族、壮族和瑶族(包括番瑶、土瑶、蓝靛瑶和白裤瑶)等传统民歌进行了采录工作,采录了白裤瑶的红、白喜歌和婚嫁方面的山歌和民族史诗《公鸡救太阳》及壮族嘹歌《唱离乱》中的《贼歌》片段,收集到了20 多小时的同步音像原始资料。

    近年来,广西民协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保护行动报告》,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中国谚语·广西卷》;借助“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工作,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门类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然而,当前广西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西文联主席潘琦一针见血地指出:广西许多地方对现成的文化遗产心中无数、心中无底,使得一些文化遗产受损、受毁;由于乡村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导致大量珍贵文化遗产流失,令人痛心。

    潘琦强调,今后,广西要做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整个广西的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做好抢救保护规划,规划分解到各个县、各乡镇。应突出重点项目的保护,如“灵渠”、“文庙”、“武庙”、“嘹歌”、“黑衣壮”等。(蒋林)

    来源:广西日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广西视窗 2007年12月17日09:5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广东乡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下一条: ·西部民歌濒临消亡 西部民歌不该遗忘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