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三江侗族建筑群落受关注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5)
  作者:本报记者 蒋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1 | 点击数:5819
 

精美的侗寨建筑工艺面临失传

三江侗族建筑群落受关注 

  “长此下去,侗族木建筑这一优秀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日前,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黄晓平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召开的传承人座谈会上,显现出极大的焦虑。


  三江侗族建筑群落吸引中外游客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特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以及寨门、戏台、井厅等木建筑群落,总是吸引着国内外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慕名前往。去年,国务院新闻办下属机构五洲传播中心制作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制组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拍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专题片,并制作成文化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该系列片拍摄完成后,在香港凤凰卫视和欧洲、美洲等海外媒体播出,吸引来了更多国外的游客。

  侗族的木建筑古朴典雅,源远流长。早在唐朝,侗族就有“干栏”式建筑,侗族的木建筑至今仍然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侗族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典型代表,包含吊脚木楼、寨门、井亭、戏台等。这些建筑依山傍水汇聚成群落,不仅式样美观,而且建筑技艺精巧,不用一颗铁钉,全用榫铆连接,结构牢固,铆接缜密。风雨桥集亭、塔、廊、桥于一体,飞檐翘首,卧江舒展,是侗族人民的“福桥”、“生命之桥”。楼、桥上绘制的各种图案,雕梁画栋,寄托了侗族人民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鼓楼在民居中凌空而起,威严挺拔,是侗家人的精神象征。侗族木建筑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吊脚楼经济适用,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冬暖夏凉;鼓楼为寨民讲款议事、娱乐休闲的中心;风雨桥不仅方便群众过河,还能遮风挡雨。

  侗族建筑工匠是天生的建筑艺术大师,他们的建筑不用一张图纸,不用一颗铁钉,仅凭几把简单的工具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就能建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建筑师们使用了侗族独有的12个“墨师文”作为符号画上标记,正是这12个神秘的符号,在搭建木质结构建筑中,毫厘无误。这可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种绝技。

  正是一代代能工巧匠的传承与发展,使侗族拥有了独特的精美建筑和精巧的民间工艺技术。


  多种因素冲击使侗族木构建筑工艺面临失传

  如此精美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侗族喜欢聚族而居,户户相连,其村寨通常均为数百户的大村大寨。因此,极易发生火灾,侗族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村寨,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干冲,均曾遇到火灾,五六百户的大寨,在数小时之内全部化为灰烬。三江侗族自治县自2000年以来,被火灾烧毁的就有高安、石碑、皇朝、盘贵、燕茶、牙已、独峒等7个村寨。其中被烧掉的吊脚楼1700多间,鼓楼5座。此外,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侗族地区经常发生山洪暴发,冲毁风雨桥的事件时常发生,就在1983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程阳风雨桥,曾被洪水冲垮一半。

  “木材资源匮乏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之一。”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黄晓平说。近年来,木建筑材料越来越匮乏,许多地区,均出现了拆掉木楼改建砖房的例子,许多过去清一色吊脚楼的村寨,现在已逐步有砖房夹杂其间,而且已呈逐年倍增的趋势。被火灾烧毁的村寨,有的已全部改为砖混结构的建筑物。有的连原来的风雨桥,也改为现代的水泥桥。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原本边远山区的居民思想观念越来越时尚,青年人已经不再愿意建造和居住旧式木搂,从而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吊脚楼居住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侗族木建筑的传承没有文字记载,仅仅通过口传身授。但当前侗族民间建筑师傅严重老化,而年轻人不愿再学习这种古老的建筑技艺,传承方式受到猛烈冲击,目前已经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侗族木构建筑传承人杨似玉指出,由于民间艺人大都没有资格证书,承接工程时往往遇到很多困难,而让这些民间工匠按照正常途径去考试,显然是不太现实。这种资格证一刀切的认证方式难倒了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的传承人,这对于传统工艺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广西对侗族建筑工艺实施全方位保护

  针对侗族木建筑的现状,自治区有关部门明确了对侗族木建筑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军事文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并把“程阳桥”、“琶团桥”作为地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宣传。各村寨制定了《村规民约》,对公共建筑物实施管理和保护。

  针对侗族居住集中、村寨密集、木楼耐火等级差等特点,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村寨防火安全的力度,在重点村文物保护区、重点村屯建立防火水池,配备防火器材,大村大寨开设防火线、设立防火员,建立防火队伍。

  同乐、独峒孟江河流域一带的侗族村寨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目前村寨传统建筑保存最好的村寨,也是风雨桥最多、鼓楼群最多、民族传统节日最多的地区。为实行统一管护,2004年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将这一区域作为广西侗族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下拨了保护费用,同时成立广西三江侗族民族生态博物馆。

  而针对民族民间著名工匠的技艺传承和民间建筑艺人保护问题,三江侗族自治县实施定期授匾制度,每两年由县文化有关部门评定、县政府授予民族民间文化“十佳艺人”牌匾,对有两代建筑工艺高超工匠的家庭授予“侗族木匠世家”牌匾。

  经过多方努力,广西形成了对侗族建筑的保护氛围,侗族建筑文化得以最大限度的延续和弘扬。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2008-09-02

上一条: ·内蒙古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图格沁”
下一条: ·白皮书:中国努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孟晓峰 高西成]清代李氏当王谶语与复明思想的复合·[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刘梦颖]社会流动背景下侗族掌墨师的工匠角色转型
·[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
·[曹娅丽 邸平伟]水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周帆 黄守斌]侗戏——柔性的力量
·[黄瑜]广西三江和里“三王”神诞仪式形成和传承研究·[杨雨点]试论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抑巫扬医”现象
·[吴照辉]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研究·[潘永华]非遗语境下的侗歌传承的新模式—侗乡歌会
·[郎雅娟]侗族说唱文学的叙事特征·工匠精神与技艺如何薪火相传
·[彭庆军]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广西柳州侗族建筑营造基地揭牌成立·160年前侗族“款首章”现身贵州黎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