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建构
  作者: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7 | 点击数:11663
 

  调适论:政策的调适作用也使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结实

  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调适论,就是指政策的调适作用也使汉民族这个滚雪球越滚越结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民族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实现社会控制,都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来调适民族关系,这使得汉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以和亲政策为例,其始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世代通婚,发展至周代,不仅姬、姜两姓世代通婚,而且其他各族贵族间的和亲通婚也成为传统习惯,晋国公室贵族还常和戎、狄通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亲通婚已成为华夏诸国与蛮、夷、戎、狄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的调适,大大增强了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凝聚力。进入汉代以后,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和亲政策成为国策,昭君出塞成了历史佳话。整个西汉时期,大约有16起和亲,在当时的条件下,通过和亲政策的调适,不仅避免了汉匈双方的武装冲突,还为匈奴的汉化打下了基础,从而大大增强了汉民族的凝聚力。

  再以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时实行的汉化政策为例,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规定讲汉语,用汉文,向汉民族靠拢;离散部落,实行“编户齐民”,与汉民族杂居;劝农桑,改游牧经济为农耕经济;兴办汉学,与汉人通婚,着汉人服饰。与汉民族文化融合,大大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堪称典范,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门第、变婚俗、崇儒学、均田地的社会控制,使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此外,还有羁縻政策、土司政策、怀柔政策、朝贡政策、分封政策、内徙政策、教化政策、宗教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调适,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面在政治上增强了汉民族的凝聚力。 

  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学术价值

  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学术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深入挖掘,但目前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首先,将汉民族形象地概括为一个雪球,其基本特征是“一大二杂三认同”。“一大”,因人口最多而大; “二杂”,因内部差异巨大而杂; “三认同”,因整合为一体而高度认同。

  其次,探讨了中国民族分分合合,最终形成“凝聚核心”的基本规律,即中国历史上俗称的少数民族的“汉化”。“汉化”这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特有的历史现象,正是涵化作用的中国表达。

  其三,建构了以汉民族为范例的民族融合模式——滚雪球模式,这对建构“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有重大的启示。

  最后,从这一理论入手,可以窥见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艰巨性、漫长性,以及未来走向。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本文节选自作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汉民族研究的再思考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5日

上一条: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先驱
下一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述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
·[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
·[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关溪莹]高校非遗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势定位与实践路径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陈宇]陈靖姑、妈祖传说的多元主体建构探析·[陈学貌 马洛丹]俄罗斯民间动物故事的空间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