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笔谈]构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民文所课题组成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4-16 | 点击数:20017
 

汤晓青(课题参与人,编审,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资料库 / 基地 / 网络———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思路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多样的文学形态、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宽广的学术前景,尤其是在今天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背景之下,我们面临着学科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我所资料学和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积极与西部民族地区携手努力,致力于推进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为数据库依托,以“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为信息增长点,以“中国民族文学网”(中英文)为传播交流平台,构建国内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基因库和国际相关平行学科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建设一个逐步覆盖我国多民族文学传统的数字网络,为民族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环境,也成为我们长远规划的目标。通过5年来的学术实践,“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中国民族文学网”(简称“资料库/基地/网络”)这一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思路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在相关平行学科中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该资料库课题的立项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作为一项资料学的基础工程,既代表了国际前沿的学术思考,也是在学科建设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资料库”课题创立之初,指导思想是借鉴国外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以资料蕴藏、分布调查为基础,尽力搜求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力求建设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水准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逐步明确了这样一个方针:民间的口头艺术是汪洋大海,不可能穷尽。结合研究所的学术传统和长线发展战略,精心选取某些典范性的样式和文类,定向开展相对精细完整的普查、立档和采录、存储工作,不仅切合我们的能力以及可调动资源的规模,也较好地实现了创立资料库的宗旨。与此同时,我们逐步意识到,民间文化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纯的资料搜集,只是完成了“样本采集”的工作。若要科学阐释文化事象,则需要对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进行描述。由此,我们配套推进了“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计划,要求课题组成员进行长期持续的田野跟踪调查,描绘细致的文化生态状况和变迁历程,从而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数据库资源,通过“中国民族文学网”逐步实现网络化的传播。

     2003年以来,我所与西部民族地区展开合作,相继启动了内蒙古扎鲁特乌力格尔(本子故事的口头说唱)、青海果洛藏族史诗与口头传统、四川德格藏族史诗与藏戏表演、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四川美姑彝族口头论辩与史诗演述、新疆阿合奇《玛纳斯》口头传统研究基地等6个田野研究基地;此外,贵州黎平侗族大歌、新疆和田维吾尔族达斯坦口头叙事,以及黑龙江满族说部等基地也正在启动或规划之中。作为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扎鲁特基地网点建设也得以同步进行。这一系列学术实践表明,田野研究基地的经营,是资料储积和研究工作的结合,是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结合,也是深拓学术空间和保护文化生态的结合。从结果上看,这个举措具有多重效益:激发了地方政府和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推动了地方上的文化建设;丰富了资料库的收藏;培养和锻炼了学术梯队;倡导了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强化了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意识。我们认为“资料库/基地/网络”的建设,既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学术举措,也是一项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信息战略。通过定点经营和长线发展,这一正在完善的工作模型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科研机构积极的学术参与作用。


     少数民族文学对于中华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信息化建设,不仅具有长久保存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与族际文化沟通。因此,本课题的实施不仅有着引领学科发展的的理论前瞻性,而且对于推动中华各民族、特别是西部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以及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国家少数民族政策与西部开发精神的。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出台了《保存数字遗产宪章》,在国际社会倡导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而“资料库”的建设,符合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也符合我国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走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6-04-11

上一条: ·[央视访谈]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与现代交融
下一条: ·James L.Watson教授访谈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