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铁梁]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
  作者:刘铁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9-05 | 点击数:13180
 

    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行动首先设计为一项全国性大型文化调研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抢救什么”和“如何抢救”的问题,为我们的行动建立起一个牢固的科学认识基础,而这些认识又必将促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更加自觉地反观我们全体同胞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以在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前进路程中迈出更加稳重的步伐。因此,它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基础性文化工程。
    现在提出建立这一设想,与已经实施多年并接近尾声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大型项目有直接关联。在80年代中期启动由我国文学艺术界、文化界各方力量联合承担和协同开展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它在最初几年里动员和组织数万人对全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丰富蕴藏开展了大规模普查,在后来十多年里对所搜集的浩繁资料进行严格审定、筛选,出版了十大类代表性作品的省级卷本,加上地区和县级以下的各种选本,形成洋洋大观的资料汇编,被誉为建起了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但是,由于当时对民间文艺以外的大部分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尚缺乏足够认识,形势又没有今天这样紧迫,特别是民俗学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经验、技术条件等都还比较薄弱,因此没有能及时利用当时组织起来的人员和机构更广泛地开展民俗普查,而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留到了今天。现在我们已有条件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比起对民间文艺的普查与集成,对民俗的普查与编排整理要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特别是它要求调查者本身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修养,较强的观察、发现、理解与文字描述能力等,但是随着时间的前进,民俗学的局部调查已经积累有诸多宝贵经验,理论研究也发展顺利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现在来实施这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大规模行动,在学术条件上已经时机成熟。我们期待着它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和全世界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帮助我们认准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土壤,让我们拥有更加丰厚的对话资本,同时为增添人类文化知识财富做出我们的更大贡献。这个具有百年大计意义的项目,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和勇敢付出。

    三、严峻的形势决定着抢救行动的性质

    所提出的这一行动计划被冠以“抢救”二字,是看到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目前,我国正加快现代化经济建设并迅速融入国际社会,我们的城乡社会已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日益加剧。在历史大踏步的前行当中,往日曾伴随我们的许多民俗文化正悄然远去,而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住,更不要说重温它们。现在,清理研究它们的工作相对迟缓,将它们作为资源而给予必要保护的工作更是滞后。反过来说,由于我们的认识和工作没有跟上,许多本来可以保存、可以被记录的民俗事象都过早的地遭到破坏和抛弃。因此,如果再不加紧开展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那么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来丰富我们今天的精神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参与广泛的国际对话等美好愿望,就都难以实现。此一行动,是要改变我们在保护和抢救民俗文化方面工作的被动局面,也是我们当前必须经受的一场艰难的考验。它需要从扎扎实实的普查做起,再通过调查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尽力促使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都更加关心和重视这项工作,进而推动有关制度的建立。
    应当说,民俗在今天遭遇到巨大冲击也有它自身时代局限的原因,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阻止其变化,也不可能强行挽留它。然惟其如此,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它的调查力度,将它原来的真实面貌和实际发生的变化尽可能周详地记述下来。对那些富有历史教育意义、具有明显研究、利用价值而濒临断绝的民俗,更要加紧调查并提出合理建议,促使各级政府与有关单位采取必要措施而加以抢救和保护。它将对大量民俗文化图文资料加以汇集、编排,建成资料库,这本身就是保护民俗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电视批判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叶春生]岭南建筑民俗的现代演绎
下一条: ·广东乡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相关链接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吴亚宁]张掖地区《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文化文本调查研究·[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赫]成为曲种:20世纪50年代曲种概念的生成与建构
·[秦伊婷]济南王令涛陶塑调查研究·[马兰 乔亚倩]2025 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中秋“照月”习俗调查报告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梁秋实]“采山儿”:大兴安岭林区城镇居民自然采集生活的调查报告·[郎雅娟 马欧]图案何以生成:“短裙苗”服饰图案的调查报告
·[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陈科锦]文旅融合背景下濒危民间信俗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张巧坭]西山永定河传世文献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