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周维强]眼光向下的革命
  作者:周维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2-20 | 点击数:5853
 

  1989年初,我在编《浙江教育报》综合新闻版的时候,看到一篇论文,是从民俗学的角度讨论教育问题的。这个角度叫我感觉很有趣味。可惜论文不属于我的版面,不知道这篇论文后来被如何处理。

  从民俗学角度谈教育,这至少表明这篇论文的作者能够看出民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力量。我们生活在无所不在的民俗之内。

  我们的古人写出了很多记录民俗事象的书,可是使中国的民俗成为一门现代学问,则是20世纪的一十年代末的事。赵世瑜先生在《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一书中说:中国现代民俗学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它的产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分不开,它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学术运动,一场学术革命,它向学术界和全社会推出了崭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像其它学科的学者一样,力图通过本学科的努力,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提供自己的帮助。赵世瑜先生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这一总体认识,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1928年8月前后,当年轻的学者钟敬文在广州中山大学为中大民俗学会经手付印苏州王翼之的《吴歌乙集》而被中山大学校长认为是宣扬“猥亵”(其实这也反映出校内一部分学者对顾颉刚所主持的民俗学会工作的不满和轻视),从而被迫离职时,会有那么多的“前卫”学者对钟敬文深表同情,当时远在北方的周作人听说这件事后,甚至说过这样的话:

  钟敬文以猥亵语停职,自亦系意料中事,我们前此笑骂章士钊、刘哲,其实此刻要人中此种比比皆是,我们尔时亦太少所见耳。

  周作人这儿所说的“笑骂章士钊、刘哲”,指的是20年代中期章作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时,以儒家经典反对新文化运动,刘也曾为张作霖军政府之教育总长,观念腐旧。周作人这样来作比,也正反映出新文化的学者们对民俗学所拥有的“不言而喻”的共同认识(参见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

  赵世瑜先生的《眼光向下的革命》,正是要为1918年至1937年的中国民俗学思想作传。这本书的写法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着眼于“问题”,强调对问题的解释而不是描述。这一则是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历程已有学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性的爬梳和勾勒,另一方面,在当代国际历史学界,已经发生了从叙述史学到面向问题的史学的转变。作者具备历史学和民俗学的双重学科背景(我曾读过他写的有关中国古代史、明清社会史、文化地理学以及史学理论等方面的著述,这些作品给过我很多阅读的快感),所以做这项专题研究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像“时世与英雄”两编里对中国现代民俗学产生与中国社会的联系问题、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中外学术渊源、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等等的讨论,在“问题与思考”一编里对民俗学的性质、对象、特征、目的、功能以及方法论等等问题的探究,我觉得是富有新意而能进入问题的实质的。从大的方面说,这新意中的最突出点是,有别于以往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考察,而专力于学术史或学科史的探索。这是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是为学科建设做基石,也是为今天的民俗研究提供返本开新的一个参照。我们的民俗学在沉寂数十年后,如何再有大规模的起步?我们的新的起点该立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如何能够在前辈的基础上再上层楼而不是重复做“无用功”?这本书能使我们有所得。

  我在阅读这部书时忽然由这本书而想到书外的一个问题。1928年秋,钟敬文在中山大学被迫离职后,由当时的浙江大学秘书长刘大白的推荐,到杭州担任教职。而杭州也在不意间因钟敬文的来到,而成为了一个新的民俗学中心。钟敬文先生晚年回忆道:短短几年,民俗学运动高潮再在浙江出现(参见《民俗文化学:梗概和兴起》,钟敬文著,中华书局1996年11月出版)。这固然表明浙江具有丰厚的民俗资源,民俗学家正可据以作出大成绩,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表明,广州虽说是北伐革命的策源地,但是在学术领地里,或者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地里,当时的杭州的开明开放未见得会比广州来得更逊色一些?在浙江的当代文学界,有一个说法:浙江人大多要到浙江之外的地方去,才能成名。这个说法虽然讲的是“浙江”,但其实所指的是省会城市杭州,这是不言自明的。支持这个说法的一些事实依据是,譬如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茅盾、徐志摩等等著名作家,都是在外地譬如在北京、上海功成名就。这个说法也许有它的道理,它包含的深一层意思也许也值得我们回味。但是另一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恐怕也该考虑。民国16年(1927),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地方建置,撤消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杭州首任市长邵元冲力图使杭州跻身特别市行列,未获成功。杭州建市从一开始就与北京、上海拉开了距离。在现代史上,北京、上海能够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而成为全国的南北文化中心,这是由它们各自的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等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这是不依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心里成名要比在中心之外成名机会更多一些、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也显然的是一个事实,恐怕不好用作褒贬城市的依据。钟敬文的故事也许可以告诉我们,至少在现代史上,譬如在二三十年代,杭州的文化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至少它并不比其它的省辖市来得落后。至于今天的杭州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的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文化胸襟,与其它省会城市相比较,究竟位于哪一个“区间”,哪一个“段位”,则当然是另外一个需要我们好好探讨的问题。(《博览群书》)

   
  《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赵世瑜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术史研究的取向设计
下一条: ·[赵世瑜]学术规范凭谁定?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李国太]革命文艺的“生成”: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创编机制研究·[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王加华 李燕]眼光向下: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陈泳超:《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
·[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周星:能够有尊严地上厕所的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
·[周敏]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 ·[周星]“污秽/洁净”观念的变迁与“厕所革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