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眺吉隆沟——达曼人的居住地 |
|
沿着吉隆沟这条路行走20分钟就可到达尼泊尔 |
|
达曼人与藏族同胞一起欢度忘果节 |
|
做小生意的达曼人,卖的都是国货。 |
|
米玛的母亲操劳了一辈子,儿女的成长让老人感到欣慰。 |
|
吉隆沟的孩子是家里的小帮手 |
|
达曼妇女就是靠着勤劳的双手,纺纱织布,扮美自己的。 |
|
吉隆沟蜿蜒的河流,闪着粼粼波光,穿越被葱茏的树木遮盖的群山,即使最精美的构思也难以比拟它的美丽,这种景色与达曼人的村寨相得益彰。达曼人是居住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镇中尼边境一带的小群体。据说达曼人是尼泊尔人的后裔,2003 年前他们无国籍,2003 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加入中国籍。由于他们的周围生活着藏族,无形中接受了藏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他们选择了生活的道路,生活的道路同样也选择了他们。世世代代,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
我曾经于1999年和2002年两次深入达曼人的居住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吉隆沟。
吉隆沟属于珠峰自然保护区,“吉隆”系藏语,意为“快乐”,“沟”系汉语,意为“幸福舒适的山沟”。由于横贯东西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进,使得山脊两侧的气候截然不同。吉隆沟地处南翼,流入尼泊尔境内的吉隆藏布曲河顺着蜿蜒的山谷向南飞泻,两侧山峰林立,气势巍峨;满山叠翠的山谷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森林植物,山顶则是终年积雪,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群鲜为人知的达曼人就生活在其间。
达曼人原是喜马拉雅山南部的一个民族,于清朝时迁入吉隆沟,西方人士称他们为“喜马拉雅山民”。随着登山事业的迅速发展,一般人都知道“夏尔巴”,因为他们擅长登山,常为外国登山运动员当向导、搬运货物。其实这里除了夏尔巴,还有“达曼”与“郭绒”、“马噶”、“热依”等部族。
达曼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对宗教不刻意追求,只是在每月的8日、15日按传统的习俗转寺院。达曼人在长期与藏族紧密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逐渐融入藏族文化圈内。他们吃糌粑、穿藏袍、说藏语,自己的语言和风俗正在渐渐消失中。现在的年轻人不论语言还是节庆已基本藏化。
长期以来,由于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自然状态,达曼人基本上自给自足,靠天吃饭,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依不同性别和年龄,从事着各种生产活动。成年男子靠打铁、做工匠为生;妇女多纺织,并在家料理家务;年老体弱的老人多半在家看管火塘、破竹削藤。
达多是吉隆沟达曼人中人口最多的一家之主。他的母亲共生育了15个儿女,其中7个已先后夭亡,剩下的8人除5人在吉隆外,其他分别在印度、尼泊尔和上海。达多曾带着妻子去看望在尼泊尔的弟弟。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他心里,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相信生活会越过越好。
2003 年5月,达曼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现在也逐渐了解到内地的许多信息,他们特别关心青藏铁路的开通,希望有机会到内地看看,做点小买卖。目前,当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内地做生意或外嫁的达曼人有十多位。在吉隆沟的达曼人中最为出众的人物是米玛,她19岁时嫁给一位陕西的包工头,曾去过上海、四川、拉萨等地,几年前离了婚,现在带着女儿与她的母亲、弟弟住在一起。她在这里算是见过世面的人,言谈举止自然大方。她家的房屋虽然简陋,但布置得很干净,屋子四周挂着印花的布料,并贴有许多明星画片,还有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
达曼人生活在吉隆沟,他们勤劳朴实,积极参加当地保护区的各种工作。当地驻军经常对生活困难的达曼人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免费的医疗服务,所以他们十分乐意为部队劳动,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随着经济的发展,吉隆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政府充分考虑到达曼人的困难,在许多方面给予关照。当地政府每年都会免费给达曼人按人口分发青稞和酥油;在修建中尼公路建设中,当地政府优先征用达曼人,每天的劳务费比内地劳务费略高;每户人家目前均是免费用电。
过去,达曼人的孩子多数任由自己玩耍,受母亲照料的较少,他们的成长多半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照,所得到的知识不是来自学校的教育,而是来自个人的领会。西藏自治区政府于2001年在这里修建了学校,现在的达曼儿童已经可以免费接受教育。
自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吉隆县高度重视达曼人的住房问题,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2004年,自治区兴边富民项目投资147万元,为达曼人修建新房。达曼人安居工程于2005年5月1日开工,为49户达曼人修建了建筑面积3846平方米的住房。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22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