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多彩云南 绚丽文化
——访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主任普学旺
  作者:李成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30 | 点击数:6959
 

 
 
纳西族东巴古籍


 
研究人员深入村寨抢救古籍 

 
 
  东巴文化、贝叶文化、毕摩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青铜文化、古滇文化、本主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一系列独特文化相容共生,众多民族、众多文化在这块红土地上的繁衍和发展,使云南成为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纳西族的东巴古籍,彝族的毕摩文献,傣族的贝叶经书,白、壮、瑶、布依等民族采用的方块汉字及其变体;哈尼、佤、景颇、布朗、普米等民族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历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古籍是全人类不可再生的共有遗产。

 

  笔者: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一直稳步前进,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抢救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您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吗?

  普学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搜集抢救少数民族古籍3900余册(件),其中,楚雄彝族自治州民委抢救彝文古籍50余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抢救傣文古籍和贝叶经书100余种,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院抢救藏文文书600余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关部门抢救彝文古籍300余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抢救傣文古籍400余册,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抢救东巴古籍100余册。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民委、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少数民族古籍资料库。

  笔者:在搜集抢救工作的基础上,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的翻译、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特别是300卷少数民族古籍经典出版计划,现在的进展如何?

  普学旺:云南省口传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发展迅速。省财政于2003年投入70余万元专款,出版了收录云南26个民族200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口传古籍《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上下册)、《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云南卷》(上下册)、《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计600余万字。此外,我们从2002年开始组织百余位专家编撰《云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至2007年,编撰任务全部完成。

  2000年,投资400多万元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2002年,投资700多万元的《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整理、翻译、出版工作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翻译完成90卷,出版30卷。2005年,投资1000万元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工程启动,目前已完成53卷编译工作,年内可出版30卷。这近两亿字的300卷丛书为云南省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此外,各地还零星翻译、整理、出版了一批少数民族古籍,如我们编辑出版了《彝族原始宗教绘画》、《云南回族人物碑传精选》、《彝族打歌调》、《求取占卜经》、《景颇族传统祭词译注》、《沙萨纳芒鉴》、《苗族指路经》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搜集出版了《阿细颇先基》、《阿细指路经》;石林彝族自治县组织翻译出版了《石林彝文古籍丛书》;丽江市编辑出版了《纳西东巴故事集》等。这些项目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全面发展。

  笔者:云南省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非常重视,在结出累累硕果的同时也给其他省区的编纂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请您介绍一下编纂工作的成果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普学旺:2003年,云南省承担编辑任务的《纳西族卷》作为《总目提要》首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国家民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2004年,《白族卷》又作为《总目提要》第二卷出版。由于质量上乘,《纳西族卷》和《白族卷》先后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目前,《哈尼族卷》的编撰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余22个少数民族的古籍编目任务已完成70%以上,成果字数达1000余万字。

  笔者:云南文化建设正在实现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为了使全省上下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性加深认识,增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意识,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做了哪些宣传工作?

  普学旺:2003年,我们在《今日民族》杂志第5期组织发表了一批宣传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文章,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近20年来的工作做了全面介绍。同年,我们又以《纳西族卷》的出版、《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为契机,召开新闻座谈会,《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等23家新闻媒体单位,做了50余次宣传报道。新华网、云南信息港等网站发布新闻20余篇。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播放新闻10多次。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光明日报总编室《情况反映》和《云南内参》等则对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的流失情况做了全方位报道,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工作引起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2004年9月,我们与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展》大型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云南26个民族的古籍文化遗产,以视觉广、角度新、内容全而吸引了3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有10余万观众参观展览。

  如今,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哈尼族的口传古籍《四季生产调》、藏族古籍《格萨尔》、拉祜族古籍《牡帕密帕》、阿昌族口传古籍《遮帕麻和遮咪麻》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百乐书》、《粘响》等一批古籍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今年6月,推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云南省就有: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愣格莱标》、哈尼族长诗《哈尼哈吧》、佤族神话《司岗里》、傣族长诗《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笔者:无数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汲取养分,完成了众多不朽的杰作。他们是如何实现了古老文化的艺术再现,又取得了怎样的收效?

  普学旺:落户在西双版纳的大型歌舞晚会《勐巴拉娜西》就取材于贝叶经里的故事,古老传说的重新打造,使歌舞晚会实现了双赢。2007年,这台晚会创造了2710万元的产值,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提升了西双版纳的旅游形象,成为这一地区旅游业复苏的“形象使者”。

  2002年5月,众多章节取材于东巴古籍的《丽水金沙》横空出世,这台荟萃丽江8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意象,全面展示丽江独特民族文化的大型歌舞迄今走过了6个年头,演出4100多场,接待观众240万人次,总收入近2.2亿元。

  毕摩经对文化旅游业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的建造,从它的外型设计到每一面墙上的浮雕作品,全部出自博大的毕摩经,而大型歌舞《太阳女》则充分诠释了毕摩经里奇丽的内涵。

  (李成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廖明君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误读
下一条: ·[央视访谈]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与现代交融
   相关链接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