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陈金文]何谓民俗
——与高丙中博士商榷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8 | 点击数:14931
 
摘要: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反对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以为其动机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长盛不衰。
关键词:民 俗 民俗 民俗资源
 
新时期以来,我国民俗学研究日趋繁荣,一方面研究具体民俗事象的著述连篇累牍,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着力于民俗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其中高丙中博士所著《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围绕着“民”和“俗”,博引中外,就“民俗”的概念做了极为充分的探讨和全新的解释。高丙中在民俗学学术创新和理论建设方面的努力,让人深感钦佩,其《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也不啻为新时期以来民俗学界较有理论深度的一部著作,但对于他书中的一些观点,本人却不敢苟同。故不揣浅陋,撰写此文,以与高博士商榷。
首先,本人认为高丙中重新探讨民俗概念出发点的正确性是值得怀疑的。他说:“民俗的文化形态突出地表现了民俗作为传统、作为历史现象的一面,所以,当人们普遍偏重民俗文化的时候,很容易偏重民俗传统的一面,并进而以‘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首要标准,同时也把自己的研究对象限于传统民俗之内。这样一来,民俗的范围就被人为的弄得很促狭。大家现在已经认识到,民俗学按照这样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前景不妙。随着时代发展所注定的传统民俗的改造和消逝,如何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就成了大问题。”[1]P170在这里,高丙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民俗文化形态确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而且这一面还比较“突出”,他之所以反对人们把“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首要标准”,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民俗学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前景不妙”。因而要保证民俗学的发展,就要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因而,他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以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
我以为高丙中此论甚差!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如果民俗文化形态确实表现出突出的传统性或历史性,我们就应该把“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重要标准,而不应该为了“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而特意去为“民俗”概念寻求新的解释。打个比方说,一个研究狼的生物学家,一旦世界上没有了狼,他完全可以去研究狐,但他不必也不应该把狐解释为狼。民俗研究者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具有“传统性”特点的民俗,他们完全可以去研究其他社会现象,但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不属于民俗的社会现象解释为民俗。如果硬要把一些与民俗不相干的社会现象解释为民俗,那就违背了学术研究所应有的科学精神。
基于前述认识,高氏通过对西方多学科理论的旁征博引,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做了全新的解释。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分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个层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而且是充分意义上的‘民’”1](P170。关于民俗之“民”的内涵,中外民俗学者一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在此本人不打算一一列举并加以评论,而欲仅就高氏的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首先,我以为,把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划分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两个层面,乍听颇为合理,但一旦仔细琢磨,就会意识到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因为人的职业、身份或地位等总是在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同职业、身份、地位的人,他们的生活世界也往往因此而各有自己的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很难把一个人的“科学世界”与他的“生活世界”截然分开。其次,即使我们承认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可以划分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两个层面,这种划分也并不适用于任何人。因为对一些有特别身份的人物来讲,他们并无自己完整的生活世界。就中国的封建社会来讲,皇帝老儿娶妻生子都是国家大事,驾幸哪一位妃子都可能有政治背景,至于元宵节观灯、中秋节赏月,也往往被赋予与民同乐的政治内涵,就此而言,封建帝王何曾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就今天来看,在某些国家,领导人请人吃饭、到医院探望病人、发唁电、参加丧礼,乃至节日期间出现在什么场合,似乎无不都具有政治方面的象征意义,至于其家庭成员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也往往被视为国家的高度机密,请问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哪里?可见,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至少有些人没有自己完整的“生活世界”。就此,高氏所谓“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而且是充分意义上的‘民’”的观点也就不能成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乌丙安]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下一条: ·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