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中国民俗网站
创办中国民俗网(www.chinesefolklore.com),可以说是陶立璠退休后做的第三件大事。第一件是主编《中国民俗大系》,花费了10年时间;第二件是创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也已经历时10年。而中国民俗网从开通至今也已经8年。人生有几个10年?陶立璠就这样坚持着一个10年又一个10年。
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早在8年前,陶立璠敏感地意识到它的强大生命力。他要利用网络普及民俗文化,交流民俗学研究的信息。当他和好友、著名演员陈佩斯谈起自己的想法时,得到了陈佩斯的全力支持。拟定网络框架栏目,请人设计网页,许多年轻的民俗学者听到消息后纷纷赶来,争做志愿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切准备就绪。当时临近中秋,大家选定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吉日,在北京信息港举行中国民俗网开通仪式。陶立璠和陈佩斯作为网络主持人,在线回答网民提出的话题。
在8年的时间里,中国民俗网坚持学术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提供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为己任。中国民俗网是陶立璠的至爱。他每天都要上网搜集各种学术信息,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至今中国民俗网已经改版三次,一次比一次栏目设计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深受民俗研究者、爱好者的喜爱。
陶立璠说:“作为一位从事民俗研究的学者,民俗情结必不可少。特别是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要看到有些少数民族虽然他们的居住地边远闭塞,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那里同样保存着许多由各民族创造的有价值的民俗文化。他们的生活并不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失去快乐。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他们的文化介绍给其他的民族,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从教40年,年近古稀,仍钟情民俗文化谈起对民俗文化的热爱,陶立璠将其归结为在中央民族大学长期任教,接触到许多民族师生,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他说:“当我阅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并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之后,发现少数民族文学在很多领域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为了研究少数民族神话,我曾抄写了200多万字的少数民族神话资料;为了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编印了200多万字的少数民族民俗资料。就这样不知不觉爱上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这一行”。
陶立璠从事民族教育40年,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每到一地,他都全身心地投入采风活动。1985年出版《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都是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这两部著作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北京市和国家民委社科优秀成果奖,成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民间文学和民族学课首选教材和参考书,后者还被翻译成日文和韩文出版。
当时光跨入21世纪时,陶立璠已经退休。但他是退而不休,坚持了20多年的国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之一的《中国谚语集成》(30卷本,每卷120万字)即将竣工。如今,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和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的委员,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要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续工作。仅去年一年,作为专家组的成员,他就到了8个省市和地区,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考察。钟情于民俗文化,为之不懈地努力,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陶立璠是传统的中国文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对中国历史、文学、民俗、字画及社会工作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他说:“不为名利所累,知足才能常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7-3-3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