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陶立璠:我是民俗文化大厦的“一块砖”
  作者:张晓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4-12 | 点击数:12724
 
 
为开展亚洲民俗学研究呕心沥血
 
民俗学研究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国民俗学应该与世界民俗学平等对话,这是陶立璠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的深切感受。上世纪90年代,他两次应邀在日本筑波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做客座教授,对日本民俗进行了考察。他还曾与日本学者在中国的江浙地区,云南的纳西族地区、四川的彝族地区作联合考察。在考察与研究中,他发现亚洲各国的民俗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国的民俗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独自发展。特别是东亚各国的民俗文化同属于一个“汉字文化圈”,如中国的端午节,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都有传承。他认为: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前提下,文化则要多元化、本土化。这样人们可以有多样的文化选择,使文化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和享受的对象。
 
鉴于这种理念,1994年开始,陶立璠就策划召开一次东亚地区民俗文化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20069月,“面向21世纪的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会议”顺利召开。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及港台地区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国学者取得共识,由陶立璠带头发起成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以期共同关心亚洲民俗文化的研究。学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学术团体,总部设在韩国首都首尔,会长是韩国著名民俗学家金善丰先生。2001年陶立璠担任会长。10年里,学会轮流在韩国、日本、越南、蒙古国及台湾召开了9次国际学术大会。每次会议都有不同的中心议题,节日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民俗,游牧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尽列其中。会后以各国文字出版论文集。仅中国就出版了六集《亚细亚民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陶立璠任主编。
 
目前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影响不断扩大,东南亚许多国家如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国的学者也都纷纷加入了进来。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搭建起亚洲各国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了使中国民俗学者走出国门,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有70多位中国学者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他们中以青年学者为主,这也是陶立璠创办学会的目的之一。
 
“当我们走出国门,与亚洲各国的学者交流,看看各国政府是怎样对待文化资源,又是怎样发挥学者的作用,对文化遗产用心地保护,大有教益。”陶立璠感慨地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7-3-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家陶立璠教授
下一条: ·一介书生 求知爱国──杨堃先生传略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陶立璠]风俗志、风俗史与中国特色民俗学的构建·[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陶立璠]耄耋之年忆丙兄
·[陶立璠]《民俗学》修订版后记·[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张举文 宋俊华编:《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第一辑) 》·[万建中]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
·美国民俗学会开展“Why I'm a Folklorist”记录活动·中美文化对话,从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说起
·[陶立璠]中国的成人礼与生命价值观·[陶立璠]端午节在“匠心对话,非遗投资”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陶立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宝卷研究 ——以《鹦哥宝卷》为例·[陶立璠]冯骥才“四驾马车”与文化遗产保护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陶立璠]概说隋唐五代时期风俗文化
·[陶立璠]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陶立璠]比较民俗学的话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