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开展亚洲民俗学研究呕心沥血
民俗学研究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国民俗学应该与世界民俗学平等对话,这是陶立璠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的深切感受。上世纪90年代,他两次应邀在日本筑波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做客座教授,对日本民俗进行了考察。他还曾与日本学者在中国的江浙地区,云南的纳西族地区、四川的彝族地区作联合考察。在考察与研究中,他发现亚洲各国的民俗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国的民俗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独自发展。特别是东亚各国的民俗文化同属于一个“汉字文化圈”,如中国的端午节,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都有传承。他认为: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前提下,文化则要多元化、本土化。这样人们可以有多样的文化选择,使文化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和享受的对象。
鉴于这种理念,1994年开始,陶立璠就策划召开一次东亚地区民俗文化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面向21世纪的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会议”顺利召开。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及港台地区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国学者取得共识,由陶立璠带头发起成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以期共同关心亚洲民俗文化的研究。学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学术团体,总部设在韩国首都首尔,会长是韩国著名民俗学家金善丰先生。2001年陶立璠担任会长。10年里,学会轮流在韩国、日本、越南、蒙古国及台湾召开了9次国际学术大会。每次会议都有不同的中心议题,节日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民俗,游牧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尽列其中。会后以各国文字出版论文集。仅中国就出版了六集《亚细亚民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陶立璠任主编。
目前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影响不断扩大,东南亚许多国家如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国的学者也都纷纷加入了进来。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搭建起亚洲各国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了使中国民俗学者走出国门,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有70多位中国学者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他们中以青年学者为主,这也是陶立璠创办学会的目的之一。
“当我们走出国门,与亚洲各国的学者交流,看看各国政府是怎样对待文化资源,又是怎样发挥学者的作用,对文化遗产用心地保护,大有教益。”陶立璠感慨地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7-3-3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