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涯中一段最激动、最华彩的时光
2007年3月8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举办的“苗艺蜡染工艺品展览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向苗艺文化传播中心总经理提议:“能否创建一个能与观众互动的苗族蜡染工艺制作室?”参观展览或考察后向主办方提出建议,是陶立璠教授多年养成的习惯。
在中国民俗学界,陶立璠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人物。他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40年,致力于民族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研究人才。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活跃在国内外民俗学的舞台上。上世纪80年代,他积极倡议并发起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推动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上世纪90 年代,他又发起成立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在10年的时间里,为亚洲民俗学的研究筚路蓝缕;他也是最早将民俗学研究推向网络的学者,他所创办的中国民俗网,历时8年,始终坚持学术性与公益性相结合,使国内外学者体验到网络信息时代,资源共享的乐趣。
提起学术生涯中最难忘的事,他跟记者聊起了12年前组织全国民俗学专家编纂《中国民俗大系》的往事。
陶立璠(前排右四)在河南省汝南县农村考察 陶立璠供图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民俗志著作。“过去我们进行民俗学研究时,大多学者都是依据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虽然该书对民俗世象的描述比较简略,但大家还是当做宝贝一样引用。中国这么大,有这么丰富的民俗资料,但没有人把它们汇集起来。所以我就筹划编纂一套民俗志丛书,分省立卷,把全国的民俗文化资料汇集起来,这样学者的研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陶立璠说。
一切都要自己动手,陶立璠四处奔波,从经费到编辑、直至联系出版社。2004年12月18日,《中国民俗大系》(31卷本)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俗大系》的编辑出版,同样引起海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2005年3月,该书又在日本举行了首发式。这套丛书首印3000套,很快就销售一空。
《中国民俗大系》的出版,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的一件盛事。这样一部大型丛书,历经10年编纂,在没有课题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靠各地学者、专家协力完成。10年来,陶立璠作为主编与其他3位副主编,只得到出版社给予的每人几千元的编辑费。“从编辑、出版到发行,这是我们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10年的时间花得值得。”陶立璠如是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7-3-3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