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陈岗龙:《琶杰研究》
  作者:陈岗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8-26 | 点击数:6129
 

《琶杰研究》

陈岗龙 著

蒙古文版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28万字

  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蒙古族著名说书艺人、杰出的《格斯尔》说唱家、曲艺大师琶杰(1902—1962)的学术著作。2002年11月6-10日在内蒙古举行的纪念曲艺大师琶杰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该书获得了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琶杰研究》全书共28万字,由绪论、正文七章和附录组成。绪论部分提出了琶杰研究的学术意义,指出了以往琶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交代了本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琶杰作品的整理、出版情况,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琶杰研究的学术史。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琶杰的艺术人生,论述了琶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第四章结合东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研究了琶杰演唱的英雄史诗,指出了琶杰演唱的英雄史诗集传承和创新为一体的特征。第五章专门研究了被誉为琶杰艺术创作颠峰的长达80个小时、8万诗行的《琶杰格斯尔》,记述了《琶杰格斯尔》的演唱经过及其整理出版状况,通过《琶杰格斯尔》与1716年北京木刻版蒙古文《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的比较,阐述了琶杰格斯尔的题材来源和具体表演中的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并运用口头史诗理论分析了《琶杰格斯尔》的演唱程式。第六章探讨了琶杰创作演唱的好来宝诗歌艺术。第七章通过对琶杰说唱的本子故事《程咬金》的个案分析,论述了琶杰说唱的本子故事的艺术特征和口头表演传统。附录中提供了科学整理的两部琶杰表演文本。一部是匈牙利蒙古学家卡拉用科学音标准确记录从而保留琶杰演唱表演中的方言特征的《格斯尔镇压蟒古思化身巨大的黑魔虎》片段。一部是作者科学记录整理的琶杰说唱《程咬金》片段。琶杰说唱本子故事的26种主要曲调由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包爱军博士完成。

  蒙古族民间文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满都呼教授为《琶杰研究》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高度评价了此书的学术价值。他在序言中写道:“此成果不仅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论述了新的观点,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该成果填补了蒙古学学者对蒙古民间艺人的系统深入研究的空白。”

  《琶杰研究》一书是中央民族大学 “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中第一部出版发行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岗龙:《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
下一条: ·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