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民俗周刊》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20 | 点击数:7075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

  1927年,中山大学聘请傅斯年担任该校文科学长,傅大胖子把一大帮原北京大学的好朋友招至中山大学。顾颉刚来了之后,立即着手恢复原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但又嫌“歌谣”二字范围太窄,出刊时突然把刊名改成了《民间文艺》。此刊印了12期,顾颉刚觉得“民间文艺”的范围还是太窄,1928年3月,终于改定为《民俗周刊》,同时宣布成立了一个叫“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松散组织。

  《民俗周刊》是定期刊物,但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编辑工作的是中文系教务员、后来的“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创刊之初,稿源奇缺,钟敬文不得不四处求人赐稿,连历史系一位教务员“从前草草写下的一则短记,现在呢,他又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写,因为我即需稿用,只能把它发印了”。

  钟敬文只编了24期,因为经手《吴歌乙集》的出版,被校长戴季陶以“有秽亵歌谣之故”辞退了。顾颉刚顿失手足,只好亲手编了25、26两期,然后交给哲学史家容肇祖。容肇祖刚接手时也没有稿源,只好把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全发动起来写稿,他的妹妹容媛正是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后来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容肇祖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些改革,将竖排改为横排,一改“杂志”的做法,以刊出书,连续预告并推出“中秋专号”“传说专号”“神的专号”“故事专号”等,有时一期就刊一位作者的一部书稿。如此滚动运作,反而销路大涨,稿源激增。

  顾颉刚离开中大之后,容肇祖将《民俗周刊》支撑到第95期,然后把周刊交给刘万章,自己去了岭南大学。刘万章在学术界没有身份,根本约不到教授的稿子,只能用些学生和各地民俗学爱好者的来稿,以至稿件质量越来越差。出到第110期,学校不再给予经费支持,被迫停刊。

  两年后容肇祖回到中山大学,1933年3月,在文史研究所主任朱希祖一再鼓动下,容肇祖复刊了《民俗周刊》,复刊只印了13期,容肇祖再次离开中山大学。这份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份民俗学专业期刊终于结束了它的开拓使命。

  在《民俗周刊》之前,学术界已经意识到应该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低层的平民文化与平民生活,但是,这门学科该叫什么名称呢?不同的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设想,诸如“民学”、“民情学”、“风谣学”、“歌谣学”、“风俗学”等等,之所以最终定名为“民俗学”,与《民俗周刊》直接相关。

  顾颉刚是个学科意识很强的人,精通学术经营。《民俗周刊》从一开始就把“民俗学”当成一个既定学科的名称来宣传。该刊免费邮寄给当时的各大图书馆和几乎所有学术界大腕,不断在上海广州的文学刊物上进行广告宣传。连续几年下来,经过《民俗周刊》这么100多期的“民俗学”轰炸,再加上近40种“中山大学民俗小丛书”的发行,“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慢慢得以稳定,其它名称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早期《民俗学刊》每期印刷费80元,印行不到1000份,每期成本应在8分以上,但其市面零售价只标4分,显然是个赔本的生意,因而从未给任何作者付过稿酬。出版专号尤其是“神的专号”之后,订户多了起来,每期可以销到一千多份,但由于时局动荡,邮局投递屡有遗漏,就连开明书店这样的指定代售点,也是“有一期,无一期,零零落落,殊为憾事”。所以,今天要找齐一套原刊的《民俗周刊》,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7-02-03 07: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始于北大的民族考古之路
下一条: ·一个人的阅读史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暑期研讨班在中山大学开幕
·[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关于更改“《民俗》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会议召开时间、地点的通知
·中山大学第二届饮食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中山大学“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议程
·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中山大学开幕·两岸中山大学师生广州探讨中国文学学术
·人文学科的学子们如何接地气·《东莞人》讲述东莞人自己的故事
·【学术讲座】“历史城区:保护的机遇”(中山大学9月2日上午10:00)·中山大学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
·【讲座】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研究动态(中山大学 2013年3月10日)·叶春生 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中、下)
·康保成 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发布
·“首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政策比较”召开·中日韩非遗保护提出“东亚经验”
·中山大学:问学于陈寅恪·[彭青林]卓然大家岑家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