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
  作者:温春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0 | 点击数:12510
 

从“异域”到“旧疆”

丛书名: 历史·田野丛书  

作 者: 温春来 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6-1
字  数: 330000
版  次: 1
页  数: 339
印刷时间: 2008/06/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8028617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

    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无论在帝国时期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大的地区文化差异,并且经过了很多繁复的兴衰周期。它是怎样维系着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中国宋至清代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出发,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兼顾经济开发与文化及身份认同,描述了贵州西北部地区整合进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这一过程在学理方面所蕴含着的启示。

内容简介

    在南方地区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在从“异域”到“旧疆”演变所呈现出的周边族类逐渐整合进王朝国家的宏伟过程中,上演着的并不只是刀光剑影的暴力征服与枯燥乏味的儒家道德说教。传统中国的大一统结构能够根据形势为地方预留一定的表达自我的空间,这一看似姑息“地方主义”的灵活性反而有利于王朝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推行与渗透,促进了新秩序的稳定以及地方对王朝的认同。清末民初以降,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西方传教士的活动、政府的基层政权建设等等,导致了革命性的新变局。在新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怎样想象与建构自己的族类身份以及更高层次的国族或中华民族?相对于学界研究较多的汉人官员与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表述与实践,这类想象与建构可能会呈现出哪些特色?这些问题关系着对传统中国如何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理解与认识,笔者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回答。可以肯定的是。近代的想象与建构不会是一个全新的创造,只有联系“异域”进入王朝“版图”的历史,在“彝威”、“汉威”、“洋威”交织的过程才能得到妥帖的理解。


作者简介

    温春来,1974年生于贵州省毕县清水镇,1993—2002年求学于中山大学,先后获学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西南民族史,曾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民族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丛书总序 走向历史现场
导言
一、关于传统中国社会的整合问题
二、区域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旨趣
三、地域以及作为族类标签的“夷”与“彝”
四、彝文献的性质
五、本书基本框架
上编 从“异域”到“羁縻”:宋至清初 改土归流前的黔西北社会
第一章 王朝的“异域”:彝族君长国的制度与文明
 第一节 多“国”林立的宋代西南地区
 第二节 “勾”政权与“则溪”制度
 第三节 文字及其传承与使用者
 第二章 地方传统对“羁縻”政治制约
  第一节 元代的经营
 第二节 明代土官职名的规范化及土官文职武职考辨
 一、朝贡:明王朝对归顺土酋的授权仪式
 二、明代土官职名的专门化及土司文职、武职考辨
 第三节 “额以赋役,听我驱调”:明代土司对王朝的基本义务
  一、土司地区的里甲制
 二、“额以赋役”
 三、“土官名下总行认纳”
 第三章 驿道、卫所与教化
  第一节 朱元璋、奢香与川滇黔驿道
 第二节 “一线之外,四面皆夷”:卫所的设置
 第三节 卫所、移民与文化移殖
  一、卫所与移民
 二、移民与文化移殖
 第四章 彝族制度在明代的变化
  第一节 承袭制度之演变
  一、从“更迭而为”到嫡长子继承制
  二、对“此绝彼继”传统的干预
 第二节 汉人进入勾政权
 第三节 彝威与汉威:充满矛盾的统治认同
下编 从“新疆”到“旧疆”:改土归流后 黔西北地方社会的变化
 第五章 开辟“新疆
  第一节 彝制的崩溃
  一、行政成本、汉夷风俗与改土归流
  二、奢安之乱与安坤事件
 第二节 进入“版图”:从则溪制到流官制与里甲制
  一、流官制的建立
  二、里甲与户口丁银
 三、田赋、额外赋税与耗羡
 四、改流后清王朝在黔西北的收入与支出比较
 第六章 改流后的土目与布摩
  第一节 土目、家奴、佃户及土地关系
  一、土目身份的变更
  二、基层社会中的土目
  三、土地关系的渊源
  第二节 主奴之争与主佃之争
  一、主奴之争
  二、主佃之争
  三、对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四、土目力量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布摩阶层的变动
  一、文教的兴起
  二、布摩阶层的变动
 第七章 移民、矿业与农耕的发展
  第一节 移民的潮流
  第二节 黔西北矿业的发展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一、黔西北的铜铅产量
  二、矿产的调拨与运销
  三、铜铅运道
 四、铅铜、盐、政府与市场
 第三节 从畜牧到农耕
  一、黔西北的农牧业传统
  二、卫所、移民对黔西北农业的影响
 三、改流后黔西北农业的转型
 第八章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演变
 第一节 黔西北彝族族类界限观念的演变
  一、“鲁旺”:文化与族类的弹性边界
 二、传说与故事:族类互变
 三、“啥”即“汉”:族类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成为绅士:普底黄氏家族的个案研究
 一、彝谱与汉谱
 二、彝名与汉名
 三、汉人身份的伪装与绅士化
结语 从“异域”到“旧疆”:对周边族类进入
王朝秩序的思考
一、从“异域”到“旧疆”
二、内部竞争引导王朝扩张
三、新秩序中的旧传统
四、族群认同与统治认同的统一与分歧
征引文献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当当网图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增永:《神话学概论》
下一条: ·李皖:《民谣流域》
   相关链接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