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陈勤建 陈连山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0 | 点击数:29572
 

    陈瑛(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爱情的历史脚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它却又是极其复杂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从每个人的一生看,爱情不但表现为青少年时代的激情与浪漫,那种一见钟情、如痴如狂、茶饭无心、刻骨铭心的爱,还表现为进入中年以后那种成熟的爱,那种沉浸在柴米油盐、锅碗勺盆、针头线脑、儿女情长,甚至处于悲欢离合的怀念和日常磕磕绊绊的矛盾之中的爱。爱情更表现为老年人那种相濡以沫、相互搀扶、相对无语,却又情意无限的白头厮守的爱。尤其表现为当一方去世之后,另一方对亡者痛彻骨髓的无穷思念和悼念之中的爱,如苏东坡所叹息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样。

    爱情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给爱情烙上了深刻的印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让人类的爱情富有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

    在人类文明的肇始阶段,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爱情很少受私有制的干扰,一般比较纯朴而健康。如中国古代《诗经》中,或者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所记载的那样,人们热烈地追求爱情,歌颂爱情。

    当社会进入了前现代,主要是私有制成熟了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小生产方式,决定了此时的爱情受家族和宗教的压抑,人们重灵魂,贱视肉体;重社会义务,轻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于是出现了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出现了“存理灭欲”的说教和大量的梁祝式的爱情悲剧。也有劳动人民对于真正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如牛郎织女那样对于压制者的抗争。

    现代性的爱情与前现代正好相反,由于受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往往追求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却又忽视社会责任;重视肉体的愉悦和享受,却轻视甚至否定神圣崇高。到后期时流弊丛生,出现了大量的“多边恋”、“一夜情”、“婚外恋”等等,一系列的畸形爱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如家庭离异、单亲家庭、少年犯罪,如此等等。这些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反思,于是出现了对于离婚要有所控制,甚至爱惜保护女贞的呼声。

    真正的后现代爱情,我以为应该是摆脱了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束缚,建立在共同理想、热烈而纯正的感情基础之上的男女之情,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它既神圣纯洁,又普通平凡。

    认识爱情发展的历史脚步极为重要,它能够使我们耳聪目明,既确定当前我们的爱情方位,认清人类爱情的现存问题,又能够使我们明确人类爱情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今天,我们可以说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郎织女家”。此时此刻,我们在山西和顺讨论爱情问题,就是要人们正确认识和珍惜爱情,创造并且发展真正的爱情,这是每个人幸福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需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文联网:2008-08-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术原创 路在何方
下一条: ·[廖明君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误读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刘水]国家级非遗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开发情况调研报告·[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
·[柳倩月]《纬书集成》中所见牵牛、织女星的神话要素分析·[郭俊红]地方文化视域中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述评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高有鹏]从大地到天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主题
·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郭俊红]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陈泳超:在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沂源举行
·朝戈金: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李玲 张寿玉]非遗背景下民间传说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换届会议在山东省沂源县召开·[侯仰军]文化选择下的牛郎织女传说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吕微]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