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融唱、念、做、舞于一炉。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驱鬼的“傩”与酬神的“蜡”,都有人物装扮,歌舞表演,后来的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和变文,以及宋元以来的杂剧、院本更加多姿多彩,无不起源于民间,经文人之手而雅化,成为经典。而民间艺人又不断的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来,如:梆子、乱弹、二黄等等。现在的民间小戏主要有:宗教戏剧类(如西藏的藏戏,贵州的傩戏,四川的端公戏等)、花鼓采茶类(如长江流域的各种花鼓、黄梅戏、花灯戏等)、秧歌类(在黄河流域有社火表演以及各种地秧歌、高脚秧歌等)、说唱类(有道情、渔鼓戏、八仙戏以及山东琴书等)、傀儡影戏类(主要是各种木偶戏和皮影戏)。
民间戏曲多在岁时节日演出,酬神兼以娱人,而且与集市贸易相联系。庙会是戏曲演出的重要时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俗宗教性的戏曲演出如开光戏,求雨戏,丰收戏,还愿戏,谢神戏等。另外,民间戏曲也与人生仪礼密切相关,旧中国的宗族制度下,开堂祭祖、修订族谱、或者族人高中、升迁、荣归、祖饯、赐匾、立牌坊等,都要迎班演戏,婚丧嫁娶自不必说。还有中国各大城镇、水陆商埠、各行行会、同乡会每遇新春团拜、祖师诞辰或重大交涉、公私集会都要请戏班演“堂会戏”。
民间戏曲演出时,有各种宗教性的仪式和禁忌相沿成俗,如福建梨园戏开演之前,为求演出成功全班平安,例有“献棚”仪式;侗族戏班演出前要“请师傅”;广西师公戏开脸前要“唱三元”;各地戏台落成时,都要举行“破台”仪式。山东某些戏班认为每逢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是“杨公忌日”不宜出门和起戏。广东潮剧班的“田元帅”,每月也有三个禁忌的日子。田元帅是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民间艺人普遍奉祀的祖师爷,昆山腔和皮黄艺人则奉祀唐明皇,梆子腔艺人奉祀唐庄宗,广西师公戏奉祀“三元”,彩调戏艺人奉祀“九天玄女”“花姑娘娘”等。旧中国戏班演出的后台都设一小神龛,内供祖师爷神位。
文章来源:CFSNet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