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中国专家解读牛郎织女传说的细节与历史
  作者:记者王海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9-26 | 点击数:4279
 

     新华网济南8月19日电(记者王海鹰)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七,原本与其他日子没什么两样,但因为有了牛郎织女故事,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日子。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专家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成形时间,有人认为是西周,有人认为是西汉,还有人认为是东汉晚期。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不能说《诗经》时期一定没有这个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

    据了解,古人先有了对星宿的命名,然后才有神话,继而演变成传说。据天文学者的推算,农历七月也就是夏秋之交,织女星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在夜空中璀璨夺目,而此时天气开始转凉,妇女们忙着纺线织布,准备寒衣。在寂静的夜晚,妇女在织布机旁劳作,举头望见的那颗亮星因此被命名为织女星。

    专家认为,牵牛星的命名缘于牺牲。八月正是动物膘肥体壮的时候,古人开始选择祭祀用的牲畜,而此时,一度高悬天顶的织女星向西倾斜,牵牛星后来居上,升上了最高点,因此得“牵牛”之名。

    夏秋之交,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双双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在汉代,经过人们不断创造,这一星象神话故事逐渐演化成“人仙恋”的传说。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说,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中形成了多种版本,但是有几个关键性情节是基本一致的,即织女下凡洗澡、人间的牛郎取走织女的衣服、牛郎织女成婚、织女被抓回天庭、牛郎担着一双儿女追上去、王母划天河、七夕搭桥、葡萄树下听私语。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认为,经常被混淆的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故事比牛郎织女“天河配”传说成形要晚,两个故事产生的社会心理不同:“天仙配”故事宣扬的是孝道,是汉代“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而“天河配”故事的主题是家庭、婚姻,寄托了人们对和美家庭的期待。

    一般认为,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飞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有专家提出,实际上,在早期的传说中,是乌鸦为他们搭的桥。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宣炳善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本来起源于北方,逐渐向南方传播。在南传过程中,搭桥的乌鸦变成了喜鹊。

    据介绍,在宋代以前的北方,乌鸦有三重神圣身份:自然神话中太阳神的象征;政治神话中天下一统的象征;是伦理神话中孝道的象征。

    宋代的北方人一直认为乌鸦是孝鸟,是义鸟,所以在北方人看来,搭桥的不是喜鹊,而是乌鸦;而南方人喜欢喜鹊,当南北文化融合的时候,乌鸦就和喜鹊混在一起搭桥了,统称为“乌鹊桥”。

    唐宋以来,北方趋于衰落,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南移。南方人视乌鸦为丧鸟的观念逐渐传到了北方,乌鸦退出为牛郎织女搭桥的行列,七夕搭桥遂成为喜鹊的专属。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7年08月19日 14:45: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
下一条: ·泰山是一部“天书”——《泰山香社研究》序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
·[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张士闪]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
·[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高荷红]“窝车库乌勒本”文本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