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上讲的不论是保持、恢复还是重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关键都离不开创建和享用这些文化的民众。当这些文化事相真正回归民众,在他们生产生活中扎下根来,就成为稳定的文化生态,使相关的民间文化财富得到切实保护了。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作。例如在教育工作中,就可以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文艺和风土人情等等编入地方乡土教材,让唱民歌、讲故事走进课堂,现已在不少地方试行。正在草拟提请全国人大通过的民间文化保护法规中也写了这一条。这是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百年大计。
再如,我国人生节仪和岁时节日本来很多,可以适当恢复。新中国成立后新设置的节日也不少,如能将有关民间文艺、民间文化事相融合到这些节日活动中去,我国的文化生态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许多民间文化产品也会活起来。例如河北省的文化部门倡议,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作为爱情节,以取代从西方传进来的情人节,就得到许多人的响应。
实施民间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做许多工作,不仅要保护那些民间文化事相的本体,还要保护与之互相依存的文化生态。对那些具有深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我们应特别予以珍视,不使其遭到新的破坏;向旅游文化转型的文化生态应注意保持民间文化本身的朴实刚健特质;此外,还应努力恢复或培植有利于多种民族民间文艺生长活跃的新的文化生态。只要我们作出积极努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中“活水养活鱼”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
[1]周和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序》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2004年编印。
[2]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17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9页,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2004年编印。
[4] 刘守华:《中国乡村变革与民间文艺》,四川《民间文学论丛》第3辑,1987年12月。
[5]刘晓春:《一个人的民间视野》14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德)《本雅明文选》29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版。
[7](美)珍妮·约伦,《世写著名故事大观·前言》潘国庆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