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追梦人》(纪录片)
出品:辽宁抚顺电视台
时间:2007年
片长:18分钟
有时候,我们想象一个文化事业,往往有意无意地把某些方面美化了,在一种浮皮潦草的言说中,遮蔽了那些从事这样事业的人的真切感受与体验。袁林和他的满族秧歌队的故事,就是这样。满族秧歌大致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普遍,最具生命力的舞蹈形式之一。从1991年起,袁林就开始用搞建筑赚来的钱投资秧歌队,训练演员,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吃住在他家。
袁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中,被辽宁省抚顺市命名为满族秧歌传承人。而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他就投身其中,乐此不疲了。1994年沈阳国际秧歌节上,袁林获得了他一生最值得回忆的荣誉,那一年他43岁。此后,他组建的秧歌队由于只投入不产出,几起几落,他家80多万元的资金也逐渐消耗殆尽。袁林为此遭遇数次婚姻危机,不过这些似乎都没有打击到他的痴心和干劲。
2004年,一个叫霍晶的女人走入袁林的生活。在志同道合的努力下,两个人终于使秧歌队渡过了最大的难关。现在袁林是抚顺八旗风满族艺术团团长,这个团的前身就是他原先的抚顺市虎矿满族秧歌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最近几年成为文化热门,因为人们都意识到那些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了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文化菁华,是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现代生活中保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精神层次,所依靠的也多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和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但是,讨论归讨论,各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从公共到个体的举措终究要落到实处的,也就是传承人及其特定的生存空间。袁林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个案。
在多年的创作和演出中,袁林实际上取得了许多名誉和成绩。但是,这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反而屡次面临财政危机。霍晶有时候为秧歌队的财务问题焦虑,袁林则以一个满族男人的幽默感化解掉,说,这就是个人的爱好,就好比有的人爱打麻将一样。
2007年,袁林的秧歌队获得了沈阳世博园的第一次演出商业合同,表演了两个月,得到了一些收入。虽然对于庞大的开支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是毕竟看到了一点希望。以后的路是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没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追梦人》毫无修饰地展示了一个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日常状态:他的艰辛、坚持、愁闷和快乐。片子本身没有解释或者暗示任何东西,就像一个无所用心的半成品。不过,倒是给人一种亲和力。也许,那些民间文化事业,追根溯源都是像袁林那样的普通人发自内心的爱好和追求,无关乎官方或者知识精英的立场与考虑。
在那种自发甚至有些盲目的活动中,却透露着一种真正粗砺的生气:它不在乎有没有权威的认定,只相信传承的纯粹;它不考虑商业化是否有不良的后果,只是在实践中使即将凋零的事物在夹缝中生存;它不会有更高的追求,只是热爱与投入。可能,这就是民间的底气。
(本片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7-2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