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长阳,探路“文化崛起”
  作者:本报记者 肖静芳 罗一萌 通讯员 戴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4 | 点击数:6215
 

  本年度CCTV青歌赛原生态唱法比赛中,摘得金奖的 “土苗兄妹组合”异常耀眼,他们中的土家族兄弟来自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长阳,是我国拥有最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县之一 ——

  “长阳”这个地名,即便对于很多湖北人来说也是较为陌生的,它是中国数以千计的县城之一,没有地理之便,更无经济之优。

  然而,近年来,它却以另一种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文化软实力”被提到国家高度的今天,以土家族歌舞为代表的长阳民族民间文化,正在成为一种关注单元。

  在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长阳有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山歌、薅草锣鼓、都正湾故事4项入选,是湖北省入选最多的县,在全国的县(市)中也名列前茅。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到湖北考察,首选之地便是长阳。

  长阳,在四邻艳羡的目光中,打出了“歌舞之乡”的招牌。

  实际上,即便在湖北境内,长阳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也不能算是最丰富的。然而,长阳达到了他人之所未达。

  原因何在?

  追溯长阳文化崛起的来时路,有两个节点不能不提起:一是长阳民族自治地方有立法权之利,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使文化保护置于了法律的尚方宝剑之下;二是长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成立,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措施,使文化保护有了可操作的制度平台。

  第一部县级文化保护条例诞生前后

  在长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除去其中的夸张成分,至少也说明长阳是个歌舞氛围极为浓厚的地方。

  自从1984年长阳成立土家族自治县,就不断有热衷本土文化的人提出要把土家文化保护起来。

  然而,保护民族文化的呼声达到高潮并真正付诸行动还是到了本世纪初。那时,长阳已建起了隔河岩水电站,与宜昌三峡相呼应的旅游业开始起步,用旅游经济的眼光来考量民族文化价值的官员多了起来。

  从2001年起的连续几年,每年都有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建议政府出台强力措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用有特色的东西留住游客。

  “对民族文化最大的保护就是为之立法。长阳是民族自治地方,有立法权,可以制定单行条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权利。”长阳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明寿说。

  据杨明寿介绍,从2004年起,民族文化的立法被纳入日程。长阳县开始与省里沟通,湖北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一听很感兴趣,表示要大力支持。

  然而,制定一个县级的民族文化保护条列,之前却没有先例。当时云南、贵州对民族文化保护有了立法,但都是省级的,县一级的只有湖南凤凰有个保护古城的单行条例。

  于是,在参考云南省文化保护条例的基础上,长阳根据自身情况草拟了一个条例,并请湖北省文化厅、省民宗委到长阳的几个民族文化保存较好的乡镇调研、提出建议。

  2006年3月,湖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一部历时两年多的文化立法,其意义何在呢?它究竟能给长阳的民族民间文化带来怎样的保护呢?

  “不说别的,首先它是一种姿态,即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长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志鹏说。“民族民间文化在‘文革’中被当做‘封资修’批判,现在用立法的形式把它保护起来,是给它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至于它是不是都是好的、精华的,留待后人评说。”

  《条例》最核心的内容是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必要投入,同时明确了文化传承人的权利。比如:县政府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每两年评选出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对经济困难的高龄艺人给予生活补贴;每3年公布一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作名录;在生产、生活习俗特点突出或建筑风格独特的地方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同时,《条例》还对经营被列为文化代表作名录的原始资料、保护不力致使文化资料和实物受损等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罚性规定,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保护中心的使命

  走进长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戴曾群的办公室,一眼就看见书橱里摆着长阳《跳丧》文献汇编3辑、长阳山歌田野调查资料、竹枝词等。

  戴曾群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如果说长阳为民族文化立法开创了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先河,那么建立单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也是自治县中的首创,在全国恐怕也是独此一家。

  通常的做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是挂在县(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下面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而长阳的文化保护中心,则是县文化局下一个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定编5人。

  何以要成立这么一个专门机构呢?也是“拜《条例》所赐”。长阳县委县政府考虑到要把《条例》落到实处,由县文化局来搞,精力是不够的。于是,《条例》从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起施行,而保护中心6月13日就挂牌成立了。

  中心成立后,开始对长阳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梳理,诸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县内40名优秀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等,光文字记录就有百万余字,影像资料300余分钟。同时,还组织艺人到各地表演展示,并与大专院校联姻开展民族文化保护的研讨会。

  别看保护中心就那么几间办公室,“麻雀虽小”,但关键时刻却显出了“威力”。申请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别的地方组织文化局、广电局、民宗局等各条战线几十人齐上阵,浩浩荡荡搞调研、写材料,而长阳就只有保护中心几个人,用了1个月就写好了申报书,而且在宜昌的几个县市里是写得最好的,成为别人的“范本”。

  “这得益于我们的基础工作扎实,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保护中心主任戴曾群说。记者在中心看到,几个工作人员或整理文字资料,或剪辑音像资料,或建立数据库,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尽管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快马加鞭,但是戴曾群还是不无遗憾地看到,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正迅速地从视野中消失。

  “像薅草锣鼓,是农民在除草的集体劳作中创作的,随着这种劳动方式的消失,就很难在田间地头找到薅草锣鼓了;再比如清江号子,是过去清江上的拉船人过急流、滩头时喊的号子,但是如今清江上建起了梯级水电站,这种喊号子的景象看不见了,能喊号子的最小的也有67岁了。”戴曾群说,“因此,保护中心的任务真的很重,也很迫切。”

  官员“牵手”文化传承人

  王明俊是长阳确定的40名文化传承人之一,在民俗文化村民间艺术团工作的他,是团里的“台柱子”,每天都会登台演唱心爱的山歌,生活过得充实自在。

  王明俊不仅是长阳文化部门“登记备案”的人物,还是当地政府官员的直接关心对象。今年,长阳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尚云已经两次找他谈心,问他有何困难、在艺术团里干得安不安心、对目前的文化传承有何看法等等。

  这种“嘘寒问暖”并不是走形式。去年,王明俊谈到在艺术团待遇偏低,马尚云当即想办法给他解决了6000元生活补贴,这让王明俊感到“受宠若惊”,决心“安下心来好好干”。

  原来,为了稳定文化传承人队伍,长阳两年前就建立了副县级以上官员每人联系2名传承人的制度。官员们通过与传承人交心谈心的方式,帮他们排忧解难。为了解决民间艺人的生活之忧,从今年起,长阳还对年满70岁的老艺人每月补贴100元,年满80岁的老艺人每月补贴150元。

  91岁的老艺人孙家香,因为能讲300多个故事,而被确定为全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成为湖北仅有的2名全国民间杰出传承人之一。2004年她被政府接到县福利院生活,每个月还可以领取150元“零用钱”。

  100元、150元,这些钱在大城市来讲的确不多,但在山区农村却可以解决一个人基本生活所需。尤其是对于长阳这样的财政贫困县来讲,给民间艺人“发工资”,仍不失为一种超前的做法,是长阳寻求“文化崛起”的坚实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7-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就是想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去”
下一条: ·谁来维护传承人的尊严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