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就是想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去”
  作者: 本报记者 肖静芳 罗一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4 | 点击数:6097
 

民间艺人演唱长阳南曲

   王明俊,50岁,以擅长长阳山歌而被认定为长阳40名优秀文化传承人之一。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学习山歌的?

  王明俊:我的老家在长阳乐园,那里是个山歌很盛行的地方,祖祖辈辈唱山歌,我可以说是在山歌里长大的,后来自己也喜欢上了唱山歌。

  记者:什么时候唱出名气的?

  王明俊:上世纪70年代起,乡里每年都搞文化节,各村都要选代表参赛,那时我每次参赛都拿一等奖,开始在十乡八里有了名气。

  记者:县里是怎么发现你的呢?

  王明俊:就是在文化节上嘛。每次搞文化节,县里管文化的同志都会下到乡镇,指导一下,收集民歌,同时也发现一些能歌善舞的人。

  记者:你大概会唱多少首山歌?

  王明俊:将近100首吧。

  

长阳民间习俗哭嫁
记者:有没有带徒弟?

  王明俊:有。现在我在长阳民俗文化村民间艺术团搞表演,团里20多个演员可以说都是我的徒弟。我的女儿26岁,也在团里跟我学唱山歌。

  记者:有没有外面的人跟你学?

  王明俊:也有,有个艺校毕业的学生,她说学校只教民族唱法,没有学过山歌,很新鲜,就跟我学,但是她觉得学起来很困难。

  记者:不容易学?

  王明俊:怎么说呢,像民族唱法,可以通过掌握某种方法、技巧学出来,而山歌,我们俗话讲是用“白嗓子”唱出来的,是天然的,其中像运用小舌头、发颤音等技巧,不是从小唱,很难学得来。

  记者:是不是从小就在大山里唱啊喊啊,也没有顾忌,所以声音特别高?

  王明俊:呵呵,与这有关系。像我们的歌手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比赛,能唱3个八度,连专家都很惊奇,觉得不可思议。

  记者:那你有没有进一步学习山歌呢?

  

长阳巴山舞
王明俊:当然了。你看长阳的文化传承人中,大都是六七十岁了,我今年50岁,只是传承人里的小辈,因此一有机会,比如过年过节回家啊,我就会向老艺人请教,他们的“调调儿”特别多,很丰富的。

  记者:作为传承人,你对长阳山歌的传承有什么想法?

  王明俊:我现在在民间艺术团打文化工已经五六年了,很多来长阳办事、旅游的人都会来看我们的演出,每台演出我表演四五个节目。这种演出,就是对我们长阳民间文化的宣传。

  虽然团里的工资不算高,每个月七八百,但是政府对我们很重视,还给团里的人都买了养老保险。宜昌那边的三峡旅游景点曾请我去,每个月1500元,但我没有答应。我说我呆在这里不是为了挣钱,就是想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7-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新华调查:“非遗”传承人为演出制火药被拘留
下一条: ·长阳,探路“文化崛起”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