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从农村民俗产业发展看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官地村为例
  作者:夏一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2 | 点击数:5185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关注。农民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受到城市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同时又保留着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笔者以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镇域北部偏东的官地村为例,探讨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农民生活习惯的结构性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选择自身的生活方式,力求通过对农村与城市互动关系的探讨来分析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官地村由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毛姓家族迁来定居立村,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因村址位于长城两道边墙之间,明代守军在该地开荒种地,实行军屯。为区别于农田,称官地。该村面积414公顷,人口149人,共58户。周边有明长城19处关口,其中神堂峪长城口正处于村落东西两侧。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催生了该村的民俗旅游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官地村从村民自发的零星接待逐渐发展成为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村,村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旅游接待使这个小山村的农民生活和旅游产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村民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也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一、衣食住行方面的变迁与坚持
     1.在衣着服饰方面,无论是款式、花色还是质地,官地村村民与城里人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们大都是在镇里或县城买衣服,几乎已经没有人自己做衣服了。在服装选择方面还是以实用性为主,没有特别追求名牌和流行,依然表现出勤俭意识。
     2.在饮食方面,由于官地村主要的经济形态已转变为经营民俗旅游接待,餐饮成为旅游接待的一项主要内容。最初专门为客人准备的食物和菜肴也逐渐摆上了自家的餐桌,而菜肴的原材料基本上来源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村庄。在饮食观念上,受游客的启发和大众传媒的渲染,农民也有了绿色、健康、无污染的概念。
     3.在居住方面,以前村民的住房大都比较简单,为了适应旅游接待的需要,2004年官地村被列为市级旧村改造试点单位。旧村改造后,新型的二层房屋普遍出现,突破了传统样式和格局。一般主人住一层,二层都是客房,形式以标准间为主,空调、电视配置齐全,有独立卫浴。火炕是农民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也是农家院吸引游客体验的重点之一。村民大都保留着睡火炕的习惯,大多数接待户家里都有火炕,这是吸引城里人来乡下体验生活的卖点之一。
     4.在出行方面,农民的出行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公路修通以后,大部分官地村民去县城都乘坐每小时一班的公共汽车。此外,一些搞运输的家庭拥有农用车、面包车,也有些人骑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去县城,更有3户人家拥有捷达汽车。在官地村,小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村民基于此会产生一些攀比心理。
     5.在休闲生活方面,现代家用电器和休闲文化用品起初是为游客准备的,但在农村居民家庭中的发展速度很快,这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洗衣机的使用减轻了妇女的一部分家务劳动,而电视机、家庭影院、音响设备等家庭娱乐设施增加了农民在家中消费、娱乐的机会。卡拉ok现在也成了村里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之一。宠物的饲养也随着城里人的到来而流行起来。

     二、思想观念的变革
     1.品牌意识。这可以从接待户所起的名字上看出来。有强调旅游接待经验最足的,如“京郊民俗旅游第一家”;有强调农家田园的,如“上官苑农家院”、“官园鑫地农家院”;有营造家常亲切感的,如“咱家小院”、“常大妈小院”;有突出地方特色的,如“栗乡庭院”、“官地山里人家”;有采用主人的名字便于人际交往的,如“青兰之家”、“官地老张”。
     2.质量和诚信意识。村民最直接的一种诚信意识就是重视“回头客”,因为“回头客”是一种免费的广告。不少商户还经常出去开会取经,不断从细节上改善服务的水平,更周到体贴地对待每一位顾客。
     3.学习和竞争意识。大多数村民都已经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村民之间也相互学习和模仿。村民们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学习途径:(1)边干边学,在干中学;(2)向先行者和外来者学习;(3)通过镇政府或村集体从外面请来相关老师“进口”技能和知识,如厨艺、剪纸、英语等;(4)而那些经营比较好的人家,更产生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想法。官地村已基本杜绝了拉客、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现象,但还缺乏合作、互惠机制,缺乏共赢的意识,还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引导各户开展公平竞争。
     4.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意识。游客的激增,使得雇佣人手帮忙成了普遍现象,这促进了经营管理意识的形成。经营比较好的三四户常年雇佣1~2个服务员,一般家庭在周末雇佣固定的帮手,或平时并不雇人,只是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临时找亲戚或本村人帮忙。尽管这些雇人现象都还是非常初级的形式,但却体现了一种实质性的转变,即从过去务农时期家庭成员的自我劳动发展到目前自我劳动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经营方式,而后者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除了自家门口的大广告牌和灯箱以及给客人发放的名片,村民们还懂得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市场营销。有的接待户甚至建立网站发布信息,用真实的图片和朴实的语言介绍各种活动和周边景点。

     三、结语
     官地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村民通过民俗旅游的途径直接进入市场并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村民生活方式是发生了较大变化还是保持着相对稳定,往往取决于能否提高效率和带来便利;是否有利于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是否契合传统习俗和民族心理等。总体上来看,在开展旅游接待之后,官地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都变得更像城市了。然而,变迁并非就意味着进步,未变的部分也不一定等同于落后。对于生活方式中变化和稳定的部分我们都不能简单地以好坏的标准来评价,而需要具体分析和进一步观察。(夏一璞)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08-7-17 16:56: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缺乏文化符号的都市新年
下一条: ·[乌丙安]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相关链接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
·[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陈小锋]女客、娘家与神灵:抑制农村女性地位的三元结构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
·[孙宇梦 沈昕]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情民谊重构路径探索·[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赵彦民]共有资源视域下的华北农村水利组织研究·[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
·[汪德生]浅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刘桃 包先康]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
·[胡佩佩]从生育习俗中看农村女性身体的建构·[熊威]物的流动、消费变迁与生活重构:以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武汉农村香烟消费为例
·[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李旭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神话资源转化
·[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张玉观]建国七十年,江南农村婚俗变异性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