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吉克曲布]口弦之旅
  作者:吉克曲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1 | 点击数:15479
 

    【编者按】本文作者吉克曲布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支原创组合“山鹰”的主创人员,艺名“老鹰”。作为彝族祭司毕摩的后代,近年来,他和“山鹰组合”的另外两名成员“黑鹰”(瓦其依合)和“飞鹰”(沙马拉且)一道为抢救濒危的诺苏彝族民间器乐奔走呼告,并积极行动,在凉山发起保护传统器乐“口弦”音乐艺术的一系列活动。本文转自他的搜狐博客,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当代彝族音乐人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文化音乐学“田野”……

 

     本次采访非常顺利,或许是因为被采访的人都有相当的艺术涵养,或许是因为我们同病相怜.我要说的是,我前期采访的这几个人绝对都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口弦大师之一.今天我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俄地依火和他的家.(在宾馆里采访依火老师,我们默契的程度有时都觉得语言是多余的.只要他拿起手中那小小的三叶簧片.)

    这是在去往俄地依火老师家的路上.南高原的山脉啊,我怎么爱,都爱不够!

     一路颠簸,终于能看到依火老师家的村子,那样的陌生,又那样的熟悉.布拖阿都,一个武士部落的后裔,他们拥有激昂的高腔,也拥有最耿直的品性.他们如屯垦戍边的将士们一样在彝族迁徙的路上,一路驻扎,繁衍,在这样的地方你惟有呐喊和释放自己,才算融入其中...

    许久没有回家的依火老师,甩下我们,急急地向家的方向奔去.我们远远地喊了一声:你们家到底有没有狗,请千万栓住啊.

    回家不久的依火老师首先拜访的是他的启蒙老师:一位老口弦技师.依火老师最初和口弦的结缘就是这位老师的功劳.他们用阿都方言交流,我们听得很费劲,于是只能远远地为他们拍下了这张照片...

     老人向我们大致讲解了口弦制作的过程,并示范了口弦制作的一些细节.

     依火老师的母亲,一位70高龄的彝族妇女,犹如许多彝族妇女一样勤劳、贤惠,是家里唯一一个支持依火老师弹口弦的人。依火老师常常为她弹奏她喜欢的口弦曲,每当这时候,她总会默默地聆听,默默地流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

     犹如许多贫穷的家庭,依火老师家并不富裕,可你看见那些满屋子的酒瓶,你就能感觉到好客耿直的阿都人家。头一夜,整个村的人们都集聚到了依火老师的家里,我们彻夜畅谈,犹如千年前祖先们一样,围着篝火,谈的都是族内的事情,说的都是作物的丰欠。

     我可爱的乡亲啊,是你们养育了一个个出走的灵魂,也是你们接纳了一个个疲惫的归魂。知道么?你们是我存在的动力,是我走向希望的源泉!每当我在远方回想那些在烈日下,在山麓间佝偻的背影,那些滴落在泥土里的汗珠,也落进了我的心窝,也溢出了我的眼眶,也打肿了我的脚背...

    夜幕降临,我们离那片土地越来越远,心却渐渐触碰到了那片土地最厚实的根音,我们似乎又在归途上,渐渐地觉醒...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碰上了一位年轻的口弦技师,这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已和他约好为我们的片子做40副以上的口弦,让大师们同奏一首曲子。感谢阿克鸠射兄弟!

     对于这个纪录片,我们充满希望和幻想,但愿这份喜悦也带给我的博友们一点点快乐。我们会在我的博客上陆续地为大家介绍我们的口弦之旅。(视频,音频,图片。)下一位即将介绍著名的口弦大师:海来比比女士。

    这是去往越西县的盘山公路,这次去本想采访两个人,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只采访到了海来比比女士。

     在一个满屋子女人的家庭,仍然按照彝族人家的礼节杀猪宰羊接待了代我前去采访她的兄弟们。原本以为我会来的主人家据说原是盛装在路口迎接,但我的缺席多少让本次采访有些遗憾,事后我也通过电话给海来大姐表示了我的歉意,并保证开拍时我一定到场为她加油助威。

    前来帮忙的亲戚,用娴熟的烧猪技术为客人们献上了一顿美味的彝家菜肴。

     海来比比,女,出生于越西县申果庄区火觉乡,世代为农.父亲在粮食节约的年代不幸去世.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将家里的七个孩子养大.海来比比71年在火觉村小学毕业. 73年这位申果庄区唯一的小学生作为积极分子成为了中所区新乡乡的一名乡政干部,先后在瓦曲乃乌乡、四甘普乡、拉吉乡、西山乡工作了21年,心地善良的她,她常常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家,赢得了当地老乡的尊敬和喜爱,现在退休在家。她十五岁的时候跟着来越西剿匪的几位阿都解放军叔叔学会了口弦,相信自己和口弦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海来比比,一直坚持学习弹奏口弦并自学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口弦大师,年轻时的她,常常要接待很多慕名而来的老乡,为他们弹奏口弦,让他们用录音机录下带回去给家人们听,讲到老乡的录音机在争先恐后地围挤向自己身边的情形,她总会轻轻地笑起来。海来比比的两次婚姻都很不幸,第一个丈夫的酗酒成性使得深爱他的海来比比不得已带着一岁的女儿与其离婚,多年后再次遇上一位好人,却又很快因为疾病离开了她,又留下一个小女儿。她一如自己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孩子养育至今,甚至为了供孩子们上学,她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至今仍租着别人的民房住着。如今大女儿已经有了工作,继承母亲的艺术天分成为了昭觉县艺术团的演员,小女儿也快乐健康地成长着。我们采访海来比比老师的当天,刚好是她的两个女儿的生日,穿着盛装的女儿在一边听着母亲辛酸苦辣的人生故事,听着母亲行云流水的口弦声声,眼里尽是浓浓的依恋和爱戴。(图为海来比比和她的女儿(左二)、侄女。)

    这是两片的口弦,流行于凉山“阿都”地区,它音色沉稳,委婉,适合男子演奏,有着忧郁的气质。可以诠释男人的内心世界。但气息掌握的难度相对较大。

     三片的口弦,早期流行于“依洛”地区,现美姑、雷波、峨边一带。音色清脆明亮,适合演奏愉快的旋律,节奏越快越动听。多为青春少女珍藏拨弄。

     四片口弦,早期流行于“阿都”“所地”地区,现布拖、昭觉、普格等地。音色温和,情感细腻,由于多了一片低音的过渡伴音,使得四片的口弦旋律丰富,层次分明。男女皆喜弹奏这种后期出现的能表达内心复杂情绪的有伴奏口弦。   

     这些口弦都是海来比比老师的珍藏,右上角用红线系住的那副口弦俗名叫“洋唱”,这个名字来源于它对传统口弦的改良,美姑一带的年轻口弦技师们将传统三片口弦的最高音改成了“4”或“6”,也就是最上方的那一片口弦,这样的改良使得口弦可以弹奏外来的一些流行歌曲和旋律。在80、90年代,一度成为美姑、越西等地年轻人最喜欢佩带的口弦之一。

     精灵的相遇,在采访海来比比老师的过程中,她反复提及的是自己和口弦冥冥中的缘分。当这只蜻蜓静静地掉落在那一串口弦之上的瞬间,莫名的豁然开朗像穿过无数黑夜的风迎面而来。我们静静等待躯壳的腐化,也静静等待重生的喜悦,在寂辽的天宇下轮回的故事从不停息。穿过黑夜,穿过白昼,穿过蜕化与进化,穿过流动与干涸,那些诗歌与谣曲,从不离开母亲温暖的血液之外。轻盈的躯壳里脱生出更轻盈的灵魂,透明的翅羽下映照着更透明的路迹,清晨醒来,深呼吸,静静聆听那来自千年之前美妙的盛音!

   去往丽江的路上,风景宜人,况且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行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永远都不会感到疲惫.

    这就是马国国工作的地方,丽江市文化馆就座落在这个宛如人间仙镜的黑龙潭公园内,这样的环境似乎就是为口弦这种天籁所设造的天堂.采访结束后,有个兄弟还在念念不忘地说叨着"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伴随着悠扬的口弦,我们的采访也随之进行,她的故事也犹如她的口弦:时而简单,时而悠扬,犹如一首流传许久的谣曲,充满诗意.充满想象.于是我们对她在片子里的定位也有了初步的轮廓.那就是:南高原一位用口弦作诗的女子.她的诗歌里包含了传统的韵律,也融入了现代的气息与节奏.

    口弦上唇,万物静寂.在这古老幽静的小院里,弦声颤颤,恍如隔世.弹者忘我,听者如痴,心魂如水珠击盘,洒开一片雨后的晴空万里,原本阴沉的天空,慢慢露出一道彩痕.

    在她的唇边响起了流浪的口弦:遥远的荷兰口弦.荣幸之至.

   前天,联合国成立62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马国国同丽江纳西古乐团来京为庆祝活动作专场演出,她的口弦在晚会上得到了世界友人的高度评价。演出结束之后,她如约来到了陶然亭我们的公司,探讨关于纪录片,关于口弦,我们谈得非常愉快。如我所想,她有着彝族女人的传统品质,内心细腻,性格随和,情感也比较丰富,这样的人真的很适合弹口弦。在现场,我又一次被她原创的曲目《火把节之夜》所震撼!

    马国国收藏的德国单片双簧铜口弦.特点:音色共鸣较大(因为是双舌簧片),延续音较长,但也比较难以驾御,需要比较大的气息来控制.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荷兰口弦,特点:演奏时需要用牙齿咬住,用舌头和气息的来变换和控制旋律的走向和音色.这种口弦不熟悉的人几乎无法驾御,它的共鸣很大,演奏时容易引起头部不适.

    这就是一切口弦的先祖,也是一切有舌簧片乐器的先祖:竹口弦.当然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

    三片竹口弦,目前很少人去演奏这样古老的口弦.因为它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发不出音或容易走音,而它本身的音色也比双片或单片的竹口弦短促,死板.

    马国国,女,彝族,出生在小凉山的一个贫困山区:宁蒗,从小酷爱民间音乐,在奶奶的启蒙下开始学习口弦,并孜孜不倦地通过收音机对经典口弦曲目的模仿学习,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口弦演奏家。初中毕业后她被安排到了县文化馆工作,由于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水平现状,她自费来到云南艺术学院进修乐理,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的她一直从事口弦演奏艺术工作,如今已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口弦演奏家。在长期的表演工作中,马国国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她演奏的口弦不仅种类多,技巧娴熟,而且曲目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在继承传统曲目精华的同时,自创了属于自己的演奏技法和旋律走向,让古老的彝族口弦绽放出了惊艳的火花。如今在丽江文化馆工作的她,曾多次获全国、省、市大奖,参加过云南民间艺术团赴荷兰、美国等重要演出。在不断提高创新自身口弦技艺的同时,她一直对彝族口弦演奏艺术的日渐式微感到忧虑,为了让口弦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她曾在宁蒗组织演奏过多人的口弦群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曾为了不让一位会做竹口弦的老人手艺失传,苦口婆心地动员他的儿子继承父业,终于使得老人的手艺后继有人。马国国研创了一套口弦教学方法,使得一直以来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口弦音乐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入门方法,不少其他民族和国外的学生都来向她学习口弦演奏。如今她的学生也都有了一定的成绩,说到自己的学生们,她感慨地说:自己的学生里,彝族学生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这让人心里多少有些遗憾。。。      

    终于完成了<口弦之旅>的丽江之行,沿着宁蒗彝人当年的迁徙之路,我们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上归程,未来的拍摄之路在我们的眼前愈发清晰.再回首,在丽江古城里那个古老幽静的四合院里,口弦声声绕梁三日而不绝.在前方,晴朗的天幕下,一片片白色的披毡暗合音律,披在赤脚孩子的身上,盖在远行人的梦里!

 

  文章来源:彝族人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邛海边的草鞋人家
下一条: ·中秋节饮食文化以及习俗
   相关链接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张晓蕾]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
·[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李娜]方山彝族俚濮人的生产习俗与民间信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