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邛海边的草鞋人家
  作者:图文本报记者 钟玉成 实习生 唐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1 | 点击数:7477
 

 

         出西昌城往东走5公里,在距邛海不远、人称潘家院的高枧乡陈所村三组,这里的村民祖辈以打草鞋为主业,每年能够生产几千双草鞋而享誉州内外,这些打草鞋的人家也被称之为——邛海边的草鞋人家……
  

关于草鞋的故事

打草鞋支撑起潘家院几代人的希望
    
  怀着对编织草鞋这门古老手艺的好奇,7月的一个下午,我们顶着炙人的太阳,走进了邛海边的“草鞋人家”。
  关于草鞋的故事
  草鞋(即芒鞋,“五代”时又称蒲鞋),顾名思义,以草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鞋,种类繁多。它既沥水透气,又轻便柔软把滑,而且十分廉价,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特别适合夏天走长路。
  草鞋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始于夏朝,王公贵族也穿草鞋。古时老子出函谷关,以及樵夫、轿夫都与草鞋相伴,当年红军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完成长征北上抗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迅猛发展,草鞋作为一种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资料记载:当年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衣衫褴褛的苏轼被押到黄州,一路缺吃少穿,已经疲惫到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低头看看脚下,原先结实的草鞋早就烂了,露出脏兮兮的臭脚丫子。苏轼仰天大笑:“不要听那打在竹叶上的雨声,为什么不吟着诗句缓缓而行,拄着拐杖,穿着芒鞋,比骑马还要轻松。怕啥,披一件蓑衣,我就能在烟雨中逍遥一生了啦……”于是便有了《定风波》里的千古佳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935年的西昌,没有今天的繁荣,更不是今天昌盛的航天城,因为有了“彝海结盟”被永远写进了中国的革命史册。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途经西昌北上抗日,脚上穿的就是西昌人民赠送的潘家大院草鞋……
  说起草鞋,73岁的高荣秀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她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打草鞋支撑起潘家院几代人的希望
  秀美的邛海,物产丰富,被誉为西昌人民的母亲湖。潘家院距邛海约有两三公里,沼泽湿地多。席草,属多年生沼泽草本植物,枝干为菱状,中空,高约50—80厘米,是加工草鞋和凉席的好材料,非常适宜在沼泽湿地生长。
  因为这里没有多少田地供村民们耕作,于是便产生了种席草做草鞋的营生,在潘家院,几乎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这门草鞋编织手艺,并成为了家庭的主要收入。
  高大妈回忆说,听老辈人讲,早在清朝,这里就大量生产草鞋,打草鞋的手艺就一直延续至今,打草鞋的历史至少有四五代人了。打“武斗”的前几年,潘家院还有几个老匠人,在一座老房子里集中编织生产草鞋。解放前她家很穷,姐妹俩天天打草鞋,时常通宵赶织,等着卖了草鞋换粮食回家,不然就要挨饿。
  一位姓潘的老人告诉记者:“我是在七八岁时开始做草鞋的,因为当时社会不好,家里又没有田。穷嘛,只有打草鞋卖。卖了买米或是换火柴,记得以前是一双草鞋换一盒火柴。”
  在村头自家的小卖部前,66岁的宋萍惠老人,很豁达,身体硬朗得很。她一边放着索草,一边与老姐妹们聊家常摆龙门阵,给她们拍照也不恼人,很是配合,还主动向我们讲起过去的事。她的娘家在川兴堡子,从川兴嫁过来的第3天,就开始跟着婆婆学编草鞋,已经编了快50年的草鞋了,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了。她说人年龄大了,其它做不了,编编草鞋打发时间,既活动锻炼了手脚,还可换几个零用钱。


  “草鞋人家”如今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如今,潘家大院还有10多个老人在做草鞋,最年轻的李永秀也快50岁了。李大姐是我们走进村子见到的第一个会编织草鞋的人,刚从外面用三轮车拉肥料回到家门口。得知我们要了解潘家院的草鞋编织情况,忙开门把我们让进院子里,从木机上取下她编织的草鞋给我们看。
  草鞋朴素、大方,“草鞋人家”的人们也一样有着朴素、率真的性格。我们需要拍摄正在编织的图片,李大姐一边冒着烈日带着我们走村串户寻找做草鞋的老人,一边给我们介绍情况:打草鞋需要经过割席草、席草分长短、晒席草、放索草、接码子、打长码、收绳等多道工序,制作一双成品草鞋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嫌打草鞋太辛苦,宁愿到西昌城里打工挣钱,也不学老祖宗传下的手艺,再过几年这个手艺就要失传了。说这话时李大姐一脸的无奈。
  在寻访过程中,老乡们讲草鞋还是有市场,因为草鞋绿色环保,透气吸汗,一些城里人开始喜欢上了草鞋,价格也卖到了四五元一双。随着西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也开始热卖,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快速升温,潘家大院工艺精致的草鞋编织,如能将其开发成为旅游工艺品,潘家院“草鞋人家”的草鞋,定会声名远播,像村口那眼泉水井一样旺盛,永远流淌。 

  文章来源:凉山日报2008-7-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渐行渐远的东巴造纸术
下一条: ·[吉克曲布]口弦之旅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张新沂 陈旭]论国情下汉绣手工艺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展·[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