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梁祝故事是怎样结尾的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9-06 | 点击数:7239
 

    梁祝为什么会葬在一起

     梁祝故事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界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于东晋。但是,目前所有指认为宋代以前的证据,无一足信。我们确切知道最早记载梁祝故事的,是南宋张津的《四明图经》。同是宋代的《舆地纪胜》、《四明志》等相关著述也有片言记载,但所提供的信息没有超出《四明图经》。元代袁桶延祐《四明志》仍持张津的说法,文末加了一句“然此事恍惚,以旧志有姑存”。可见故事在元代还并不很盛行。
     我们就从《四明图经》中的梁祝故事说起,并且只以梁祝故事的结尾作为讨论对象,看看故事的生命树是怎样生长的。
     《四明图经》中只是说:“义妇冢”是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两人小时曾经同学三年,而梁山伯不知祝英台是女子,这是两个非常质朴的年轻人。这说明在南宋的时候,故事的结尾还仅止于记载祝英台有“义妇”之名,以及梁祝二人“同冢”———这是梁祝故事最原始的结尾,没有多少传奇色彩。
     那么,祝英台为什么会得到义妇的封号?她与梁山伯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何同冢?张津以及其他载录者均未作具体说明。也许当时民间已有相关传说,也许成熟的情节尚未产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津简单的记载留下了许多尚待回答的问题。
     在民间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只要故事中存在问题,就一定会有人试图用相应的情节来回答这些问题。明清以降,见于文字记载的梁祝故事骤然增多,故事情节也丰富起来。这里我们只讨论一个问题:这一对青年男女为什么会同葬在一起?
     不同地区的故事对梁祝同冢会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现有资料,主要说法有三种:(1)合葬说;(2)阴配说;(3)投墓说。投墓说流传最广,据说祝英台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同葬在一起。我们抛开合葬说与阴配说,就从祝英台投墓开始讨论。
     投墓之后,可能产生两类问题。一是逻辑问题。比如,祝英台的投墓行为是否合乎伦理规范?她的未婚夫马某将做出什么反应?等等。二是情感问题。投墓是一出爱情悲剧,美的事物遭到毁灭,老百姓自然不甘心,于是就有了情感问题。
     无论逻辑或情感的问题,都会形成紧张,需要增补新的情节来消解这种紧张。而不同的故事讲述人会选择增补不同的情节。于是,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增补形形色色的情节。故事生命树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会生出新的树枝,树枝的生长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几乎朝向了所有可能的方向。

     祝英台投墓的后果是什么

     祝英台投墓之后,会产生许多问题,我们只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追踪:祝英台未婚夫马某会有什么反应?
     我们统计了102个梁祝故事,发现马某可以有六种反应:(1)不作为;(2)掘墓;(3)追入阴曹地府,继续夺妻斗争;(4)变成了苍蝇之类的小昆虫;(5)吓成了红脸;(6)殉情自杀。这六种情节基本上穷尽了我们可以想象的马某的所有可能反应。每一种反应,都会续补相应的情节。我们选择“掘墓”进行追踪。
     掘墓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掘墓发现了什么?或者,掘墓的后果是什么?在我们所讨论的故事中,掘墓之后,有这样一些情节:(1)群蛇护着墓穴,吓退掘墓者;(2)马某找到尸骨,进行报复;(3)梁祝发生尸解;(4)梁祝化为双飞物,在另一世界得到永生。
     限于篇幅,我们只选择“尸解”进行追踪。(1)主人公的灵魂已经飞升了,石头只是坟墓中的遗留物;(2)石头本身就是梁祝的化身。作为梁祝化身的石头,其命运还必须有所交待。首先,马某一定会想办法分开(或砸碎)这两块石头。而一旦石头(代表梁祝)被分开,这又产生了新的紧张,因此一定要增补一个有关“结合”的情节才能消解这一紧张。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是可以不断生长的,只要存在问题,就一定会催生不同的情节来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故事才会停止生长。不同的故事讲述人所选择的解决方案千差万别。故事在后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会表现出多种可能的走向。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8-29 20:38: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贾芝]民间故事的魅力
   相关链接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施爱东]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
·[焦菲]梁祝传说研究述评·[商伟]小说戏演:《野叟曝言》与万寿庆典和帝国想像
·[陶立璠]“梁祝”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名人故里开发调查:最初积极争抢 最后却半途而废
·名人资源争夺战频上演 梁祝墓女娲遗骨粉墨登场·[刘红]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原因
·湖北南漳发现光绪年间“梁祝”唱本·《梁祝》版权纠纷折射民间文学法律保护缺失
·[金荣华]论《智救王国》和《梁祝双状元》在女权运动史上的意义·[刘魁立]梁祝传说漫议
·[陈志勤]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施爱东]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
·[施爱东]从梁祝传说的结尾看民间故事的生长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