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祝为什么会葬在一起
梁祝故事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界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于东晋。但是,目前所有指认为宋代以前的证据,无一足信。我们确切知道最早记载梁祝故事的,是南宋张津的《四明图经》。同是宋代的《舆地纪胜》、《四明志》等相关著述也有片言记载,但所提供的信息没有超出《四明图经》。元代袁桶延祐《四明志》仍持张津的说法,文末加了一句“然此事恍惚,以旧志有姑存”。可见故事在元代还并不很盛行。
我们就从《四明图经》中的梁祝故事说起,并且只以梁祝故事的结尾作为讨论对象,看看故事的生命树是怎样生长的。
《四明图经》中只是说:“义妇冢”是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两人小时曾经同学三年,而梁山伯不知祝英台是女子,这是两个非常质朴的年轻人。这说明在南宋的时候,故事的结尾还仅止于记载祝英台有“义妇”之名,以及梁祝二人“同冢”———这是梁祝故事最原始的结尾,没有多少传奇色彩。
那么,祝英台为什么会得到义妇的封号?她与梁山伯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何同冢?张津以及其他载录者均未作具体说明。也许当时民间已有相关传说,也许成熟的情节尚未产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津简单的记载留下了许多尚待回答的问题。
在民间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只要故事中存在问题,就一定会有人试图用相应的情节来回答这些问题。明清以降,见于文字记载的梁祝故事骤然增多,故事情节也丰富起来。这里我们只讨论一个问题:这一对青年男女为什么会同葬在一起?
不同地区的故事对梁祝同冢会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现有资料,主要说法有三种:(1)合葬说;(2)阴配说;(3)投墓说。投墓说流传最广,据说祝英台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同葬在一起。我们抛开合葬说与阴配说,就从祝英台投墓开始讨论。
投墓之后,可能产生两类问题。一是逻辑问题。比如,祝英台的投墓行为是否合乎伦理规范?她的未婚夫马某将做出什么反应?等等。二是情感问题。投墓是一出爱情悲剧,美的事物遭到毁灭,老百姓自然不甘心,于是就有了情感问题。
无论逻辑或情感的问题,都会形成紧张,需要增补新的情节来消解这种紧张。而不同的故事讲述人会选择增补不同的情节。于是,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增补形形色色的情节。故事生命树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会生出新的树枝,树枝的生长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几乎朝向了所有可能的方向。
祝英台投墓的后果是什么
祝英台投墓之后,会产生许多问题,我们只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追踪:祝英台未婚夫马某会有什么反应?
我们统计了102个梁祝故事,发现马某可以有六种反应:(1)不作为;(2)掘墓;(3)追入阴曹地府,继续夺妻斗争;(4)变成了苍蝇之类的小昆虫;(5)吓成了红脸;(6)殉情自杀。这六种情节基本上穷尽了我们可以想象的马某的所有可能反应。每一种反应,都会续补相应的情节。我们选择“掘墓”进行追踪。
掘墓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掘墓发现了什么?或者,掘墓的后果是什么?在我们所讨论的故事中,掘墓之后,有这样一些情节:(1)群蛇护着墓穴,吓退掘墓者;(2)马某找到尸骨,进行报复;(3)梁祝发生尸解;(4)梁祝化为双飞物,在另一世界得到永生。
限于篇幅,我们只选择“尸解”进行追踪。(1)主人公的灵魂已经飞升了,石头只是坟墓中的遗留物;(2)石头本身就是梁祝的化身。作为梁祝化身的石头,其命运还必须有所交待。首先,马某一定会想办法分开(或砸碎)这两块石头。而一旦石头(代表梁祝)被分开,这又产生了新的紧张,因此一定要增补一个有关“结合”的情节才能消解这一紧张。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是可以不断生长的,只要存在问题,就一定会催生不同的情节来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故事才会停止生长。不同的故事讲述人所选择的解决方案千差万别。故事在后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会表现出多种可能的走向。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8-29 20:38:41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