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春节申遗成功代表着其所彰显的人类文化普遍性,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受到国际性认同,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了解、尊重与对话。此后,“非遗过大年”“第一个非遗版春节”等成了2025年春节的热点话题,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如何呈现非遗版春节也备受关注。
春晚的非遗新表达
从1983年开始至今,春晚已经陪伴人们度过了40多个春节。春晚早已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文艺盛宴。晚会散发着浓厚的节日氛围,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因情感共鸣而起到凝聚家庭、凝聚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涵。春晚也因此成为中国人迎接新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过往央视春晚的关键词,既要涵盖庆祝新年、祈求吉祥如意的文化理念,又要反映家国情怀、时代风貌、社会变迁、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而2025春晚又新增了一个特殊的关键词——非遗。据网友统计,其中至少容纳了60多种非遗项目,这使得2025春晚具有与以往历年春晚不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春晚开场视觉秀便是由打铁花、庆阳剪纸等16种非遗项目构筑出春节习俗的核心理念之一“迎福”。著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金色渐变长裙也完美融入多项非遗技艺。白蛇传传说在春晚中串联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个剧种。英歌舞气势如虹,其精彩表现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当然,相声这棵春晚节目的常青树,作为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其本身也是国家级非遗。显然,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在2025春晚中,非遗更加具象化。
2025春晚对非遗的表达,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传统文化借助不同艺术表达形式,在节目制作和呈现上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充分融合,大幅提升了观赏体验,为全国观众营造出了喜庆而热烈的年味儿;另一个就是“见物不见人”。例如歌曲《春意红包》中,水饺、大红灯笼、红包、冬酿酒、年夜饭、锣鼓鞭炮、祈福、春联、年的传说、踩高跷、打年糕、拜年等元素纷纷出现,但这些内容的展示是由五位明星演唱出来的,而各种元素所关联的文化场景在除夕夜中华大地的无数个家庭中又普遍存在。
2025春晚中非遗的展示之所以见物不见人,固然与舞台空间与形式的限制、某些复杂或宏大的场景难以完美呈现有关,但也使得非遗传承如何见物见人见生活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非遗提取自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产与生活,这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非遗的传承者,自然非遗保护就与我们每一个人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个体的具体需求、审美偏好以及价值观,对非遗的发展与创新产生着深远影响并推动着其前行。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无论你我,都是非遗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都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女性与非遗的传承创新
女性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遗传承中的女性力量也因此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目前中国非遗网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正如2025春晚豫剧《花木兰》所唱的那样,“女子……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在人们的印象中,女性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家庭、家族、社区的非遗技艺传承下来,这些技艺往往与女性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刺绣、剪纸、编织、饮食等。但实际上,740位国家级女性代表性传承人分布在非遗所有类别之中,而不仅仅是与其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部分,也就是说,她们参与了所有类别的非遗的发展、保护与传承。
女性在非遗传承中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上,她们同时还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手工艺人开始关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思考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女性非遗传承人也在探索走出国门传播非遗的新方式。例如山东宁阳李氏糖画第六代传承人李然然女士在2023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中的非遗展示受到了塞尔维亚民众的热烈欢迎。她们通过参加展览、比赛、培训等活动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扩大了非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非遗传承和保护要特别注意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将非遗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去,除了彰显遗产实践能力最高水平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实践活动以外,普通人与非遗相关的实践活动同样也是“活”的非遗形态。在民族文化被推向市场的趋势之下,普通苗族女性除了主导刺绣的商品制作和销售,也有能力调整家庭内部的性别劳动分工,并对传统性别角色进行了重新界定。许多女性通过非遗项目的生产实现了自我价值,打开了表达内心情感的新渠道,也由此获得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就春节而言,各地都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忙年”。忙年是指为过年做准备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从腊月二十二开始,一直持续到除夕,主要包括扫尘(辞旧迎新)与家居装饰、准备年货与食物、为全家人添置新衣,还要准备家庭聚会、招待亲戚,特别是购置年货,通常是主妇根据全家情况列出年货清单,安排购买各种过年所需的物品灯笼、春联、门神、年画、香火、红烛、鞭炮等物,以及干果、糖果、鸡鸭鱼肉等食品。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要提前准备各种年节食品,如炖肉、炸制丸子、制作腊肠、蒸制花馍、包饺子等。特别是家家除夕晚上的那一顿年夜饭,都饱含着浓厚的情感内涵和价值判断。哪怕是现代社会,职业女性也仍然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的深度参与者,有赖于她们的细心操持,全家老小才得以感受到充足的年味儿。
事实上,女性还参与了节日中的社区公共活动。许多地方的元宵节期间的扮玩儿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社成立以前,受传统观念束缚,其主体力量是男性;合作社成立之后,男性和女性都要参与农业生产大队分配的各项活动,元宵节期间表演节目的责任也开始由两性共同承担。女性进入村落公众活动,扭秧歌也出现了性别参与变化。时至今日,女性已成为秧歌表演者的主要力量,为凝聚社区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推动了性别平等。
女性在非遗传承中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她们通过技艺传承、文化传播和日常生活实践,补充、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其活力与影响力。不轻视、不忽略女性力量,才能更有深度、更有成效地推动非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非遗与生活的联系,更系统地、真正地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报》2025年2月5日 【本文责编:于佳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