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引发热议,春节申遗的申报书对性别平等的表述同样引人注目。申报书中明确指出该遗产项目通过传承性别认同价值观和规范、提供性别对话空间以及创造包容性别关系的机会,助力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展现了中国对非遗作为性别化实践的深入理解,通过创新方式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非遗的保护需顺应时代发展,尊重性别化实践的演进本质,推动性别平等的赋权过程,以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式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于2024年12月4日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文简称“代表作名录”)。严格来讲,列入“代表作名录”意味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经历遗产识别、选择、制度确认等环节,最终成为纳入国际公共认知的遗产项目。在申遗的过程中,对春节表现形式的概述与对其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等的呈现,不仅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事实,还需积极响应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保护的相关理念,遵守国际审查规则。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命力,也激发了公众对节日传统的深度思考和审查规则的好奇。
在诸多保护理念与审查规则中,春节申报书对性别平等的深切关切与清晰表述尤为引人注目。碍于相关表项的字数要求,申报书仅用了47个英文单词,便明确表述了该遗产项目对实现性别平等的助益及其方式,即该遗产项目向年轻一代传续着性别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为性别间的对话提供了空间,也在时代变迁中为建立信任和包容的性别关系制造了机会。这一简明扼要的表述,充分展示了中国对非遗保护理念与国际审查规则的深刻理解。
非遗项目申报关切性别平等
从教科文组织的立场出发,非遗保护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为文化群体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以文化繁荣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了非遗保护应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意味着只有符合上述规则的传统文化实践才有可能经历遗产化过程,成为被国际社会认可的非遗项目。在非遗保护推行的20余年间,各缔约国的保护实践已然证明,性别平等是建设性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故而,在非遗保护的框架中,性别平等既是人权原则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核心要素。
为了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非遗保护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要求在包括《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申报表格等文件中列入有关性别的具体问题。这一要求在2016年6月落实为《操作指南》新增设的第六章,即《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明确将“性别平等”列入“包容性社会发展”的条款中,并将促进性别平等提升为对缔约国实施非遗保护的期许。2023年1月,为确保非遗保护能进一步完成以文化繁荣促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更新了“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表格。在更新后的申报标准表述中,秘书处明确鼓励各缔约国“承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为此设立了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7个优先行动领域,要求申报方说明相关社区是否认为所申报的遗产项目有助于实现上述优先行动领域的目标。这也是春节申报书中出现表述遗产项目助益实现性别平等目标的原因。
非遗保护实践推动实现性别平等
申报书强调,春节实践中包含着有关性别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传承。这一强调展现出中国对非遗作为性别化实践的深入理解。非遗的传续不仅是在代际间传递性别化的技艺、知识及其实践规范,更是社区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延续。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性别认同的建立、性别角色的分工及其所承载的责任,往往与一个既定社区文化传统中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紧密相关,并会伴随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进。
从中国的实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立法和政策保障,积极推进男女平等,确保女性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享有充分权利,从而显著提升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社会变革深刻影响了传统习俗中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使社区或群体中既有的性别分工的内外之别(“男主外、女主内”)与性别角色的等级差异(“男尊女卑”),得到了较为根本性的改善。
在当代的春节实践中,一方面,男性和女性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续传统,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们既会分担洒扫庭院、备制年夜饭等家务劳动,也会协同完成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实践,还会共同筹划拜年贺喜等社区庆祝活动。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不仅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互助,也为性别间的对话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中国民众也会因人际交往的需求与认知方式的不同,不断发明着庆祝传统年的新方式:阖家旅游异地过年、夫妇二人分开各自回家过年、召集婆家与娘家亲眷团聚过年……诸多新方式、新习俗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春节对民众不同需求的包容和尊重,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性别角色与性别关系的新期待和新规范。这就使得年轻一代既能在传统的节庆与仪式实践中习得作为性别认同基础的知识、技能与规范,也能在更具信任和包容性的性别关系中克服基于性别的歧视。
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尊重性别化实践的演进本质是推动实现性别平等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要认识到,非遗不是静态的历史遗迹,而是民众适应时代变迁不断创造的活态文化。因此,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分工,而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理解性别平等的过程性赋权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遗保护的宗旨中,不仅包含着对实现性别平等的期待,还体现了对以社区为基础的性别认知与实践多样性的尊重。换言之,随着社会进步和社区性别关系的不断演进,非遗保护在其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权利平衡,以实现性别平等和克服性别歧视,还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性别群体在非遗传承和发展中的需求差异和实践多样性。
这就提醒我们需要明了,性别平等并非仅指两性之间的权利平等,而是要通过向性别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赋权,使其性别角色的作用和意义得到尊重,进而以具有包容性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性别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实践。在非遗保护的框架中,性别平等要完成的赋权不仅是权力给付的实践结果,更是培育主体参与权力实践自觉性的过程。正如2014年出台的《教科文组织性别平等优先事项行动计划(2014—2021年)》所述,性别平等领域中的赋权是一种过程性赋权,指女性和男性能够掌控各自的生活、确定自己的议程、掌握技能、建立自信、解决问题和实现自力更生的集体和个人过程。可见,春节申报书中所强调的为性别间对话提供空间、为建立适应时代变迁的性别关系提供机会,正是对性别平等赋权过程性的精准把握。
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一直在探索融会国际理念与中国国情的方式。除了在非遗传承和传播活动中更加关注女性在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注重培养女性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外,还通过“非遗+”等创新方式,为性别关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体面就业、可持续生计、参与公共领域事务等的机会。这些实践告诉我们,性别平等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意味着我们将持续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对家国一体、时间流转制度等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表达,还将通过其转化为人类共享文化资源的过程,再次诠释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密切关联对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周易·系辞下》有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未来的非遗保护实践中,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以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式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5年2月5日 【本文责编:于佳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