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01-12 | 点击数:66
 

  马盛德所著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来到我手上已经有些时日了。放在手边,有空就翻一翻。我喜欢浏览这里面的文字,喜欢细看其中的图片。或许与一般读者有点不同的是,我也和作者一样,是很早参与非遗工作的学者,所以阅读本书的体会,可能更多一点。在我看来,这本书有诸多优长,是推开门扉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诚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他在各地各种场合宣讲非遗的讲稿编缀。这些讲稿,在内容上涵盖了非遗工作的诸多层面和环节,有些偏重理论介绍,有些偏重工作经验总结,还有些偏重讨论如何以非遗的相关理论和理念指导实际的保护工作。这一类工作非得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做好。马盛德就是这样一位专家,由他来承担这样的工作恰如其分。
  马盛德来自少数民族基层社区,从小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他曾在高等学府读书,对文化艺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相当的积累。他随后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介入非遗申报工作的诸多环节。后来到非遗主管部门工作,不仅需要对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有比较全面的把握,还需要随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提供工作思路,解决难点和问题。不仅如此,当时的文化部及相关部门还承担着非遗法规建设、国家名录制度设计评选等工作。在国际层面,他还要代表我国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参加非遗主题国际活动。2016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现场见证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意气风发的样子,如今回想起来,仍是生动清晰。
  有了上面两点做支撑,读者就会知道,作者关于非遗的议论和阐发,不是高头讲章,不是在书本知识上兜圈子,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体制,结合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有感而言。所以,这里的内容,就是紧贴生活实际的、结合基层社区的、以问题为导向的、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为依据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遵循的探讨,因而是值得信赖的。
  事实上,马盛德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认识和对具体实际情况的了解,是很深入的。比如他说:“目前,有些学者并没有掌握非遗的核心理念,仅凭着一点专业背景就到处游说、宣讲,俨然成了‘大专家’‘大师’。他们不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20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几乎也没参加过。这种现象,让非遗学术界出现了一些杂音。”确实,非遗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实际操练。非遗是“学科互涉”的领域,没有哪个人敢宣称自己对非遗“全懂”。不懂而瞎扯,只会误导工作。
  对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作者作出了善意的提醒。譬如,对于媒体和网络上“世界非遗”的错误说法,他纠正说,用“人类”定义“非遗代表作”,是“站在了全人类文化共享的高度上看待非遗,强调非遗是代表着全人类共性的产物,是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文化现象和精神追求”。他还对“非遗是文物”的问题、“原汁原味保护”的问题、“非遗文化”的误用问题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匡正。总之,他用多重视角看待非遗工作的全貌和局部,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讨论非遗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等。
  这部书,值得想了解非遗相关知识的人认真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马盛德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文艺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下一条: 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