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作者:唐璐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01 | 点击数:205
 

  五、“独特性”有何不可?全球遗产的标准化与遗产实践中的多重声音

  在早期的申报片中,“独特的”(unique)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容词,用以表现中国非遗项目的特征,体现出中国鲜明的本土遗产观念。相对于学界讨论更多的“本真性”(authenticity)问题,“独特性”是申报片中出现频率更高的词,一共有18个项目涉及非遗的“独特性”。比如,“中国篆刻”项目中篆刻过程是独特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项目包含独特的技巧,一些经典的技艺难以被现代印刷技术复制;“中国书法”项目有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中国的阴阳相合、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看法;“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是一种独特的体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端午节”项目是一种独特的庆典,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内涵;“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项目有独特的歌唱风格;“南音”项目的乐谱是独特的;“中国珠算”项目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等。教科文组织多次提醒缔约国不要使用一些不当词语,比如“本真性”“独特的”“独创的(original)”“卓越的(extraordinary)”,因为这些词语意味着外部强加的等级,“独特性”在2013年后就再未出现在中国申报片的叙事中。

  作为遗产化的权威机构,教科文组织深受理想主义的影响,崇尚世界主义、世界公民观念以及世界社区理念。《非遗公约》也需要确定一套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权威,使之能成为口径统一的单位。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以下简称《伦理原则》)第3条规定:“相互尊重,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相互欣赏,应在缔约国之间,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互动中蔚成风气。”独特性在本质上的排他性,会对《非遗公约》的政府间工作机制造成巨大挑战。《伦理原则》第6条也规定:“每一社区、群体或个人应评定其所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而这种遗产不应受到外部的价值或意义评判。”对比第3条和第6条,前者追求共性,后者追求个性。正如洛温塔尔(DavidLowenthal)所说,人们对遗产的期望过高,既要将其视为国家遗产、地区和民族的传统,又要将其视为需要共同保护和分享的世界遗产,而这些目标通常是不相容的。

  六、结语

  《非遗公约》在文化领域抵御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关于非遗的标准。申报片作为一种具有视听记忆的遗产装置,由于要为观众提供更为直观和生动的体验,所以对非遗项目的内涵和价值的呈现更为全面。同时,这一媒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让我们洞察遗产标准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反思遗产化过程中本土遗产观与权威遗产话语的协商和妥协。

(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下一条: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