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摘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明清时期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标志是人口的巨量增长,土地的广泛垦殖,农业生产技术的明显进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民营手工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商品经济的显著扩张,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经济关系的萌芽,虽然它还是初始状态,但其在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新变化,人们在社会生产与流通领域除了传习前代固有的生产习俗外,形成了众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民俗。
第一节 农业生产民俗
农业民俗是农民在生产活动中的文化创造,它既是农业生产活动经验累积,也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导与服务。农业在明清社会依然是民生的主业,人们围绕着农业生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它是物质生产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时节令民俗
农时民俗是农业民俗的主干,传统农业依照自然时序开展季节性的农事活动,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事生产受制于光照、雨水等自然物候条件,因此特别注重时令节气。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依从天时安排人事的月令传统。人们为了保证不误农时,在把握农时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口头民俗与行为民俗。
春季农时民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顺应春天的节气,进行春耕春播、果木花草的培植活动以及其他农事活动。春耕宜迟、宜浅,担心将寒气翻入地中,妨碍春天作物的生长。在雷州因为气候温暖的关系,初春就开始耕作,“春初雷始发声,农则举趾而耕。”这种闻春雷而耕的方式称为“雷耕”。立春时节,修农具、浴蚕、锄麦、织草鞋等。正月栽树为“上时”,诸种果木在正月十五前种植,结实就多。如果有南风就不可栽。
……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与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物质生活是人类的基础生活,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保障。物质生活民俗是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与物质生产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与精神需要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惯制。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不自觉地状态中形成的,人们在一定环境中生活,最先利用的是身边的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冷暖之需、安居之便。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获取的生活资源自然不同,因此在早期社会容易形成地方与族群的生活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政治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意识的确立等,物质生活已经不仅为满足肉体生存需要,同时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蕴含在物质生活样式之中,人们通过物质生活消费方式,实现自己的文化认同与情感、信仰的表达。由此物质生活的自然特性相对降低,其社会性意义突出。明清社会,物质生活民俗虽然某些部分仍带有较强烈的地域色彩,但全国性的一般民众遵行的物质生活习俗占有相当的比重,我们在讨论明清物质生活民俗时,注意发现物质生活民俗的多样性与全民性。
……
版权信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CFSNet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