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晓峰]《失落的天书》:追寻上古天地的原点与疆界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09 | 点击数:5034
 

    顾炎武云:“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上古的天文知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常识。但对于今天的人们,却是很艰深的学术知识。《山海经》更是一部不容易读得懂的大书。把《山海经》和古代天文历法联到一起,要在《山海经》中读出古人的“时间图画”,这实在是一种知识的冒险。坦率说,这还注定是一次孤独的旅行。不仅在冒险的旅途上,需要太多必要的知识和想象力,并且很少会有同行者,甚至很少有热心的看客。

      《失落的天书》的作者就做了这么一位独行的侠客。他为这本书取了一个颇具抒情性的名字,叫《失落的天书》。但此书上篇重点讨论《山海经》中的时间观,下篇重点讨论《山海经》中的空间观,合时空于一体,全书真正追索的,是古代华夏的世界观本身。所以与《失落的天书》这个浪漫题目相比,副题“《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才更近于全书的主题。在我看,《失落的天书》是对《山海经》一次成功的解读。成功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在《山海经》中读出了图画来。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认为《山海经》与图画相关,以至认为《山海经》是在叙述一幅或一组上古的图画,这种观点是前人已经指出过的,也是有证可求的。特别是《山海经》的海经部分,先有朱熹、胡应麟指论于前,复有钟敬文先生著文发明于后,并且内证就见于《山海经》本文,这并不新鲜。但《失落的天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为这幅图的性质做了自己特有的描述。在他看来,这幅图乃是“以山川地理为坐标的历法天象之图”,这就把问题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步,是全书最重要的支点。依托这一支点,作者把《山海经》的文字重新做了排列。因为这一全新的排列,我们熟悉的史料焕发出新的奇光异彩。隐含在《山海经》文本背后的古人对于“宇宙秩序”、对于时空的想象和理解,井然有序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在古人的眼中, “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黄帝内经》)。古人的时空观和我们大不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会甘于为天地所局限。《管子·宙合》云:“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在管子看来,宙合如《西游记》中的“乾坤一气袋”,裹天地于一囊。但天地之外,四海之外,却还有着更大的世界。而这个的世界是谁创造的?是谁主宰的?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内容丰富多彩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和传说,都应当有自己的原点的。在《失落的天书》中,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这些原点的追究。比如在第二章“四时晷影:《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中,作者就提出,朝日、夕月之礼最初实为一种科学性的天文观测活动,后来才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宗教祭祀活动;他释“日载于乌”,把这句话还原为“太阳+测日之表+测日之表上端的侯风之鸟”。他指出“十日”最初不是十个太阳,而是十时计时制,是“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十个方位将一昼夜分为十个时辰的记时制度”,都颇出人意料,但又自成一理。其间贯穿着作者摆脱各种语言文字带来的纷繁意象,把神话传说直接和古人的实际生活连接在一起的努力。该书作者曾师从已故著名学者钟敬文学习民俗学,这样多独辟蹊径的看法,大概与他在民俗学领域这个关乎“百姓日用”并且重视田野的学问圈中长期的学术积累不无关系。

      在讨论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时,作者能够按循古人的思维习惯,把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综合起来加以讨论。时间和空间的一体化,是古人和我们今天截然不同的地方。古人的世界,是“宇中有宙,宙中有宇”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具体展开,就是“以四时配四方”的思路。《失落的天书》所解读的《大荒经》,“四方同时又是四时,分而言之,《大荒东经》描绘的是东方地理,同样也出现了春季岁事,《大荒南经》描绘的是南方地理,同样出现了夏季岁事,《大荒西经》描绘了西方地理,同样也再现了秋季岁事,《大荒北经》描绘了北方地理,同样也再现了冬季岁事。”按照这样的研读,整部《大荒经》实际上就是“一幅按空间结构展开的时序图画”,而这种读法,是与先民的思维大有合符节之处的。从《尚书·尧典》到《礼记·月令》,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一思路具体的展开。这是非常引人思考的新思路。

      作者用心在《山海经》一书中寻找出上古时代中国人的时间体系和空间体系,这样的读法可谓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古人的生活,毫无疑问有许多我们今天的科学光芒照耀不到的地方,《山海经》中包含了古代人科学的天文历法,但同时包含了大量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虚构。而在《山海经》这本书中寻找上古的历法体系时,对此是需要时时加以注意的。本书的问题点也正在于此。我们注意到,作者为了追寻这些神话和传说产生的原点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但是,作者所找到原点哪怕完全是正确的,很可能也只是这些神话传说产生的动因之一,并且在神话流传演变过程中这一原点的影响也有其限度。它不能取代一切,说明一切。越过这一限度就会出问题。比如作者认为《尧典》的“巡守四方”源自《大荒经》,进一步由此推论《尧典》的作者“将四时观象误解为巡守四方”。“巡守四方”这样的地方单纯用“误解”来解释明显是有欠妥帖的,因为这样解释忽略了“巡守四方”在更深层与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的联系,忽略了文化自身生长的力量。我们说古人对于自己生活的世界有着纷繁的想象,这一切保留在丰富多彩的神话和传说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想象,很多并不源自科学,但其人文意蕴却是我们古代中国文化重要的源头。比如作者所提出“十日”最初不是十个太阳,而是十时计时制的推论即便完全成立,但三星堆考古发掘出来的那棵神树,神树上的十个太阳,依旧是古代人想象的世界的一部分,是古代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不能仅仅使用科学的“辨伪”和“去魅”来加以对待。《山海经》和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古代神话,有着它们形成的科学的原点,而上古的神话世界的科学,同时也自有其疆界。在这疆界之外,还有各种层次、各种质地的文化积累,这正展现了古代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东夷一脉的神话为例。以我的观察看,东夷一脉的时间神话有着特殊的历史传承。历法上东夷一脉的历法最为发达,与这套发达的历法相关,可以想象当时肯定存在过很多神话和传说,这些在今天的典籍中有很多遗存,遗憾的是它们今天还没有被系统的整理过。对于这一类研究而言,《失落的天书》可以说都是一本富于启发意义的著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8-4-2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泉根]安徒生的失败
下一条: ·《钟敬文文集》的阅读及钟敬文再认识
   相关链接
·[徐溪泽]曾侯乙墓漆棺纹饰类属辨析·[孟琳峰]消费“山海经”:当代“山海经热”中的大众读本与文化想象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牧]《山海经》中的“冬夏”观念与西北地缘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梁奇]伊藤清司《山海经》研究对中国古注的征引
·[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杨洋]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基于《山海经》异兽造型美妆短视频的分析
·[刘雪瑽]浅论江户民间的《和制山海经》·[王宪昭]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谭佳]神话与科幻的尺度:过去与未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