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毁坏了无数美丽的家园,也使千百年来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精神家园的根脉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正受到严重威胁。不久前,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深情地指出:“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的远见卓识与博大的文化情怀,不仅是对北川羌族文化的关注,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火炬赓续传递的关注,是对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的文化抢救与保护的伟大号召。6月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并向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倡议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黄易宇,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董耀鹏,文化部社文图司副司长屈盛瑞,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阿不力米提,民进四川省委副主委刘激涛,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等,以及来自北京和四川的文物、历史、民俗、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罗哲文、李学勤、宋兆麟、刘锡诚、陶立璠、沈桂平、巫允明、和龑、雍继荣、阮宝娣、张曦、李玉祥、李绍明、张犇以及专程从灾区赶来的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杨茂成、四川省民协秘书长孟燕、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北川县文体局原副局长罗胜利和首都2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共50余人出席座谈会。会议由向云驹主持。
会议召开前,全体与会者向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
刚刚从地震灾区赶回来的严隽琪在讲话中说,迅速行动、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指示,紧急实施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时不我待。(全文另发)
胡振民代表中国文联讲话。他说,在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更加突出位置的关键时刻,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全文另发)
冯骥才在讲话中对召开这次座谈会的意义和目的作了说明,深刻表明了文化工作者在国家遭受灾难时的责任。(全文另发)
黄易宇在讲话中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文化总和。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全文另发)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说,在专业研究中,我们深深认识到以北川、汶川、茂县、理县为主的羌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非常有特色,是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贡献的特殊文化。他在研究中发现,世界上所有的洪水传说一般都是这样的模式:人类犯罪或者做了错事,受到洪水的惩罚。大禹治水传说中表现的精神则是面对灾难不屈不挠,奋起抗击,最后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样的精神。
罗哲文从古建筑专家的角度,对羌族碉楼建筑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他曾经从都江堰一直到九寨沟进行考察,觉得羌族建筑实在是了不起,特别是根据地形,依山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造型,还有砖木混合结构,是中华民族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碉楼,他看了以后非常惊叹,为之倾倒,其建造全凭工匠的眼力,不用垂直挂线。现在碉楼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罗哲文认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不可分开,在抢救羌族文化的时候,两者必须一起抢救。他建议,第一步要进行考察研究,比如碉楼的工艺技术,很神奇,如果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恢复。对秦汉以来的羌族历史也要进行抢救。他说,这个会议开得很好,要赶快行动起来,大家共同来抢救羌族文化。
文化部社文图司副司长屈盛瑞在发言中指出,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的召开非常有意义。羌族是古老的民族,人口非常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进行批示,提出抢救羌族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冯骥才先生讲到要组织专家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组织专家深入第一线,还要建羌族文化博物馆,采取多种形式保护羌族文化,使这个古老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为羌族文化保护建言献策。他说,第一,要做好调查和征集工作:地震以前羌族的民间文化到底有哪些资源,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有怎样的冲击,我们有什么对策,了解清楚这些是很重要的。征集工作当然就是收集文物,应该收集两到三套实物,有一套可以拿到北京展览,有一套放在省里,有一套放在博物馆。第二,最好可以整体保护。第三,建议这次调查最好有成果。成果应该包含三方面:第一,编辑几本书;第二,拍摄录像资料;第三,建立一个博物馆。
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说,利用这个座谈会让大家来落实温家宝总理的号召,来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好的形式。我们在这里可以发出我们的声音,同时这也是文化工作者当前的重要担当。羌族是华夏大地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上经历过许多灾难,包括传说中的大地震、历史上的羌戈大战等,他们被迫从大西北迁徙到岷江上游的高山峡谷之中,强悍、勤劳的羌族人民自强不息,从一次次大灾难中站立起来,在艰难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传承他们民族的文化,与兄弟民族一起创立和发展了辉煌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羌族的开天辟地神话、图腾祖先神话、大禹出生地及治水的传说、史诗《羌戈大战》、长篇叙事诗《木姐珠与都安珠》、巫师所传的经书、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故事、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独特而含义丰富的仪式、图案绚丽多样的刺绣和剪纸、碉楼建筑艺术、颜色崇拜等,融汇了游牧、农耕、战争以及与自然抗争等事实和理念。20世纪80年代对羌族的民间文艺进行过大规模普查,收集了一大批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作品;阿坝州1989年编印了《羌族故事集》两册100万字;四川省民协编辑出版了《大型中国民间故事集少数民族卷》,其中收录羌族的民间叙事作品136篇,很可惜没有看到北川的作品。现在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开始,由于原来的家园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可能会有一些居民要在政府安排下离开生活了几代人的热土。原来同一聚落的、熟悉的居民也可能分散到不同的地方,甚至改变他们的职业,这对他们的文化将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境遇不可避免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带来威胁。建议中国民协尽快组建一个包括四川民间文化学者在内的,由中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和在校研究生等组成的调查采集小分队,前往遭到大地震破坏的羌族居住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采录和收集。在出发之前,应该请专家们开列出一个初步的民俗实物收集名单,作为小分队调查和收集采录的参考。收集采录除了利用访问、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以外,还应该保护民众生活中常用的民俗文物、民俗实物,像经书、唱本等。这些东西如不及时收集采录,将会在今后大规模重建中迅速消失,造成历史遗憾。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在力图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原生地以活态形式继续传承的同时,使另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第二生命的方式在原生地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说,大灾之后抢救羌族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民俗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灾区,和羌族人民一起共建物质和精神家园。他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尽快组织学术力量参与羌族灾区的灾后重建。中国的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植根于民间,中国的民俗学者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乳汁哺育起来的,保护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的责任。我们培养了众多民俗学者,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是其后备力量,应该组织他们对灾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情况做田野考察,撰写考察报告,提出恢复重建意见和方案。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和传承人现状做考察。三、考察、确立羌族地震遗址,征集灾害遗物,为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提供资料和实物。四、提供灾后心理咨询服务,做好安抚工作。他认为,要组织一个学术队伍,尽快深入到灾区去了解这些方面的情况。这个队伍的成员中除了一些老专家,还要有很多年轻学者,应该与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尽快联络。年轻学者有这样的要求,只是缺乏组织,这项工作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此外,在对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还可以有一个副产品--《灾害志》或者《地震灾害志》,详细记录地震的破坏、广大灾区群众进行救灾的情况,甚至可以建立灾害学科。同时,还要征集地震遗物,比如小学生的课本,这些都非常珍贵。他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尽快实施,并在出发前制定详细的方案,以取得更多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巫允明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羌族文化,去过20多个地方,也包括这次发生地震的一些县。羌族文化非常复杂,北川、茂县、理县各地都不一样,能否选择在还有一些羌寨房屋保留下来的地方建一个活态的博物馆。她认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可以分开来看,要从它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全方位来展示。这项工程不是一时一世,而是对千秋万代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要考虑得更远一些,才能做得更好。建议现在深入第一线挖掘、普查民间艺人。民俗老艺人在,羌俗印刻在血液里的民众在,文化遗产就不愁不被收集起来、记录下来。巫允明说,羌族的舞蹈有很多且漂亮至极,经她录像的就有10多个小时,照片可达数百张,这些东西非常宝贵,能看到羌族文化的丰厚。今年她本想到黑水、茂县再进行拍摄,结果发生了地震。虽然上了年纪,但她还想去田野考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羌族学者雍继荣说,作为一个从茂县羌族家庭走出来,在北京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人,他坚信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克服任何艰难困苦,他也坚信羌族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进步。他建议,首先要以历史、发展、全面的观点来看待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此次地震灾害对羌族文化的影响是毁灭性和灾难性的,灾后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既是急迫的,也是长期的。因此,第一,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既要区分缓急,又要有长期设想;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原则,又要充分依靠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和持续发展。第二,要注意3个“纳入”.其一,将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纳入政府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总体规划;其二,将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纳入地区城乡建设规划当中;其三,将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和财政预算。另外,还要注意3个“结合”.一,将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与同样脆弱的羌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二,将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与羌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计结合起来;三,将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与羌族精神家园的重建进程结合起来。最后,他还提出几个紧迫问题:第一,应尽快对受损文物单位进行加固维修,才能够确保无忧;第二,对被掩埋文物和档案资料进行清理,尤其对唱经的抢救和整理工作需要重视。
罗胜利向与会者介绍了北川县文化事业遭受地震之灾的情况。他呼吁,第一,尽快组织羌族文化学者、专家参与灾后重建的规划。在修建过程中,要体现羌族建筑的特色,尽可能地保留羌族的民族符号。第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抢救工作,组织人员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清理,制定方案,尽快抢救。第三,重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2005年国务院批准北川成立羌族自治县后,在财力很紧张的情况下,县里建立了羌族民俗博物馆,共登记民族实物500多件,还没有来得及展览地震就发生了,征集的实物已被埋入了废墟,包括羌民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挑花刺绣等。现在北川受损的房屋很多,应该组织人员在交通恢复以后、新房修建之前,尽快把值得保存的文物征集起来,保存在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第四,建好一个地震博物馆,不搞重复建设。建议地震博物馆由省和国家统一修建。目前,他们已经征集了500多件地震实物。第五,建议上一级文化部门为灾区多培养、充实羌族文化艺术干部。
胡光葵在会上说,绵竹这次受地震灾害损失很严重。羌族文化和绵竹年画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次地震中,年画传承人无一伤亡,但是资料、展品、房屋建筑受损严重。当地政府在打造当地文化品牌的同时,非常重视年画保护工作,建立了博物馆,收集整理了很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传承人的资料,特别是清代很珍贵的古版,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绵竹年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版,同全国其它年画的版不一样,特别是拓片版。另外,绵竹也有羌族的文物资料,这次损坏的是陶器、瓷器,木器、铁器损失稍小。现在很多废墟已经被清理,如果再不紧急开展工作,很多东西就会消失了。这次灾难过后,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博物馆,除了收藏珍贵年画实物以外,还应该研究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人、培养人才,并且还要展演民间技艺、进行艺术交流、发展民间艺术产业。
羌族文化研究专家李绍明在发言中介绍了四川省委采纳中科院专家关于羌族文化抢救和重建的四点意见:第一,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羌族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重建;第二,要坚持就地安置、集中安置的原则,充分保护羌族文化特有的存在环境;第三,结合城镇和居民点的重建,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建设;第四,引进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羌族文化的抢救和重建方式。他说,目前四川已经初步提出了羌族文化保护问题,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支持,以促进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发展。
赵铁信在会上宣布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名单和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名单。
罗杨宣读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号召民间文艺工作者和关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命运的各界人士背起行囊,奔赴灾区一线,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为重建灾区各民族精神文化家园贡献爱心、贡献知识、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冯骥才在座谈会小结时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说,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想传递知识界的声音,一方面传递对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向社会传递知识分子的担当。地震发生后,各行各业都有所行动,文化界的专家们、学者们也要承担责任。大家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比如建设博物馆、生态区,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是眼前的行动怎么进行?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今天的会议有两个深刻的印象:一个印象是通过专家们的论述,展现了羌族的灿烂文化,还有就是大地震带来的破坏。这两个方面都给我们带来压力。但不管多辛苦我们都要做这项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8-06-13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