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04-15 | 点击数:2101
 

   原题:忆言教淳淳,奖掖后学的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十分感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我参加“马学良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活动暨马学良学术思想研讨会”。
  马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4个春秋了,很久以来就想写点文字悼念先生,始终没有动笔。不是因为自己的疏懒,而是因为自从我从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以来,始终得到马先生的关心和教导。许多往事荣绕心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我和马学良先生相识,是1971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考察队赴云南考察期间。当时正值“文革”中期,中央民委指示中央民族学院组成考察队,赴民族地区考察。考察任务很简单,主要是深入民族地区,听取民族地区群众的意见,中央民族学院还办不办?我被分配到云南队,当时我的女儿出生50多天(当时的产假是50天),他的母亲就去了中央办公厅在江西的五七干校,我将满月的女儿托付给邻居老大娘抚养,随考察队前往云南。当时由工军宣队带队,我担任考察队的秘书,编辑考察简报。那时马学良先生还不到花甲之年,是结合到我们考察队的唯一的学术权威,高山仰止,但当时大家对他却是敬而远之。在半年多的考察期间,考察组多次集中在昆明,总结工作。给我的印象马先生很少发言,大家的反映也只是说他没有学者架子,平易近人。这次云南考察队有50多人参与,分红河组、西双版纳组和大理组。半年时间交通食宿费用共计两万多元,最后由我执笔的考察报告,是两万多字,平均每个字1元。结论是民族地区群众要求,中央民族学院要继续办下去。
  大约是1974年左右,中央民族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院入学,此时我也回到了教学岗位。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逐渐恢复了教学秩序。当时我承担着《文学概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并开始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1979年冬,西北民族学院筹划在兰州召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暨学术研讨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者的一次盛会,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作为中央民族学院唯一的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1980年在成都召开第二次“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民族院校与会学者一致倡议并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推举周扬为名誉会长,贾芝为理事长,副理事长马寅、马学良、王沂暖、额尔敦·陶克陶、王松。秘书长杨亮才,我是副秘书长之一。回京后向马先生汇报,并筹划第三次教材编写会议在中央民院召开。此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没有离开过马学良先生的关心和指导。我虽不是马先生的亲授弟子,但马先生没有门户之见,处处奖掖后学,指导我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马先生的提携和指导下,我参加了许多国家重点课题实践,一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编纂,二是《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由姜椿方先生主持编纂的,共71卷。《中国文学卷》是其中之一,少数民族文学作为该卷的分支,由马学良先生担任主编。马先生提议我担任副主编,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少数民族文学分支最后确定进入百科全书的条目200多条,包括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从框架的拟定,条目筛选,组稿、写稿到定稿,都是在马先生指导下进行的。对条目释文的撰写,马先生提出一条原则,即凡是涉及到有关条目,尽量要求本民族学者撰写释文。为此我到新疆、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组稿,物色条目释文的撰写者。最后一个大条目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这个条目本来应该由主编撰稿,因涉及到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马先生考虑再三,把撰写的任务交给我。他知道我当时所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正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我完成一万多字的条目释文,交马先生审阅,最后定稿,署名马学良、陶立璠。1989年马先生出版《素园集》,将百科全书这一条目释文收入。马先生赠书给我,并对我说,收入《素园集》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文,没有署你的名字,你以后要是出版论文集,也可以不署我的名字。马先生对于后学,总是这样体贴入微,令我感动。
  80年代初启动的国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程,是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同时进行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其中《中国谚语集成》的主编是马学良先生。在组成编辑班子时,马先生又一次让我参与,指定陶阳、李耀宗和我担任副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是漫长的征程,从普查到文本成卷,前后经历了25年时间,四分之一世纪,其中的甘苦编者自知。马先生和我们一起常常是随叫随到,义务出工,不计报酬。每卷定稿后,马先生都要逐条审定。作为语言学家,他对“谚语”的性质,特征、分类作了明确的定义。保证了出版的《中国谚语集成》31卷国卷本,具有很高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值得庆幸的是马老生前看到了完整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国卷本全貌。许多老先生辛苦一生,没等集成出版就与世长辞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和文化部的七套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合称《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共10部,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全书298部省卷(450册),字数共4亿5千万,被誉为“文化长城”。
  我和马先生最多最长期的交往,是在80年代开始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恢复、重建和发展时期。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这是中国民俗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央民族学院杨成志、马学良先生被推选为副理事长。因为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又在民族学院任教,自然成为两校钟敬文和马学良先生合格的联络员。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关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方面的事,马先生总是通知我去办。我也总是不误使命,完成交给我的任务。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刚成立,为了培养民俗学民间文学急需人才,决定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联合,在民族学院举办暑期讲习班。马先生坐镇指挥,指定我负责教学工作,登门拜访邀请学者专家讲课。这次请来授课的学者20多人,都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难忘1983》,记录这次讲习班的盛况。当时讲课的报酬是很低得,每讲30元。当我把讲课费送送交马先生时,它婉言谢绝了。不是嫌少,而是用这些钱,多请一位专家授课。由此小事可见马先生的严于律己的精神。
  在马先生的鼓励下,1982年开始,我的学术方向完全转向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在汉语系成立民间文学教研室,开设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课程。在学生中组织民俗学社,请钟敬文先生题签,出版油印刊物《民族风》。1985年我的专著《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出版,马先生作序,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在《序言》的最后说:“这位作者奉献给我们的,不是他在别人收割的土地上拾来的七零八落的谷穗,而是用他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硕果。我要为这些果实而感谢这位辛勤耕耘播种的开拓者。”1987年当我的另一部著作《民俗学概论》出版时,马学良先生又一次为之作序,《序言》的标题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体系》,最后说“这部《民俗学概论》是陶君在他已出版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之后的有一部大著,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本是一棵枝上的并蒂莲,所以这两部著作可以说是姊妹篇,读者对读,可收相得益彰之功。伏枥之骥,喜看新人辈出,跃马争春,谨贅数语以为介。”在我的学术道路上,马先生总是一路扶持,不断激励。马先生不仅在治学上关注引导我走上民俗学道路,在学术活动上也给以大力支持。我们在民族学院开展的所有民俗活动,马先生都是每会必到,给与热情的鼓励。1994年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马先生和校领导与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1996年我筹划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面向21世纪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来自日本、韩国、蒙古国、美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内100多位学者与会,钟敬文、马学良、林耀华先生不仅莅临大会,还送来热情洋溢的贺词。
  正是20多年来在马学良和钟敬文先生的关心扶持下,经过民族大学民俗学同仁的不懈努力下,使民族大学成为北京民俗学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并在本世纪初,文学与新闻学院先后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民族大学不再有往日民俗学的辉煌。
  马学良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民族民间文艺学家。在和马先生长期的交往和共事中,他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给与我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处处关心青年学者,言教淳淳,奖掖后学的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使我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中获益匪浅。
  在纪念马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谨献上我无限的崇敬和思念。
 
  2023年初冬于五柳居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下一条: ·[周争艳]刘锡诚先生微传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