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作者:王晨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25 | 点击数:157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利用途径不断拓展,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

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健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并不断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全国31个省(区、市)出台非遗保护条例,一些市、县出台地方性法规,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批1557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批3068名。全国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105.12亿元,安排18.45亿元用于实施国家级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2021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举办各类研培班1200余期,培训超过4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总覆盖人数超10万人次。积极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11所高校设立非遗本科专业,12所院校试点非遗方向人才培养工作。

非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明显提高。各地积极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覆盖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举办“非遗购物节”,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活动覆盖334个脱贫县的1480余家非遗店铺,销售额超16亿元。成立黄河流域、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协同机制,黄河流域、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系统性推动。

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日渐浓厚。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全国范围内非遗展示活动,定期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原生民歌节、全国非遗曲艺周。另外,云游非遗·影像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茶和天下共享非遗”等活动已形成品牌,各地区域性、专题性活动持续开展,参与体验非遗、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成为新的生活时尚。

当前,需要把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去考量,着眼非遗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对非遗保护的各个领域进行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进而构建起非遗保护新格局。

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好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保护。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加强非遗保护管理工作平台建设,提高项目保护与管理水平。扎实做好传承人培养工作,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确保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理论研究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传播推广体系、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数字化保护体系和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非遗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构建非遗保护工作大格局,形成非遗系统性保护合力。我国非遗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继续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建章立制、制定规划、设立机构、提供经费、组织协调、表彰奖励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的作用和力量,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充分认识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注重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优势,把支持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力量纳入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工作机制,使其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坚实力量;充分发挥承担研培任务的院校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人才培养,提升非遗传承人技能水平;建设专家咨询机制,加强非遗学科和专业建设,夯实非遗理论研究基础,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支持媒体广泛开展传播宣传活动,构建矩阵化的非遗传播体系,把官方媒体和新媒体有机利用起来,不断提升非遗社会影响力、美誉度。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应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认定新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探索创建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示范区,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持续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各地依托非遗资源建设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继续做好黄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充分发挥非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着眼文旅融合,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顺应文旅融合趋势、促进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应进一步拓展融合范围,推动更多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等。进一步挖掘融合深度,遴选保护传承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群众广泛认可且适宜发展旅游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自下而上建立推荐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为非遗传承人群和旅游经营主体加强联络对接、合作优质项目做好服务。进一步强化融合保障,加强工作统筹,处理好非遗保护与资源开发、市场管理、产业发展等的关系,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争取多方支持,用好各类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强化人才支撑,建设一支懂融合、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提升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质量与水平。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下一条: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