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侗族大歌:为世界守护文化遗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5309
 

     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手,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之下,在贵州省黎平县正式启动“侗族大歌保护、抢救与发展”行动计划,探索侗族大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说,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演唱之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此后,侗族大歌曾几度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联欢晚会、北京音乐厅等重大国内外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并受到国内外亿万观众的赞赏。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侗族大歌保护、抢救与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是:一是抢救侗族大歌于濒危之中,开创侗族大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探索侗族大歌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模式、机制,从而为保护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典性的范例和普适性的经验;三是推广侗族大歌抢救、保护与发展模式,使中国各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四是在侗族大歌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保护、抢救与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行动方案是:抢救、整理优秀大歌作品,编写大歌教材;侗族大歌持续发展要从娃娃抓起,制定并实施侗族大歌进入中小学课堂计划;建立一套开展大歌宣传的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定期举行大歌赛;建立大歌继承与发展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侗族大歌这一世界艺术珍品,早日走出侗寨、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即无形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中国仅有一项民间艺术———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人民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锡诚]民俗与国情备忘录
下一条: ·古籍整理,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