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邓启耀]湖的听者
——泸沽湖生态民俗与民间文学考察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19336
 

  1993年10月,泸沽湖黑瓦俄岛和里务比岛

  黑瓦俄岛,摩梭话意思是海子里的山,因为蛇多,这岛又叫蛇岛;里务比岛,“里”,摩梭话是獐子;“务比”,出没的山。为什么里务比岛上獐子?也是因为蛇多,獐子吃蛇,所以獐子多。

  上山时只有我一人。在灌木丛生的小路上,有一条红色的小蛇在我前面爬。我停下脚,目送它一扭一扭钻进草丛里。

  我的摩梭同事拉木·嘎吐萨叙述了蛇岛的传奇: 据老辈人讲,人最初是听得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诸如鸟语、风声、雨声、动物的对话、蝴蝶蜜蜂对花朵的恋歌。后来,渐渐听不懂了,因为出现了泥石流,沙漠,还有污染这类的词汇,人的耳朵和眼睛迟钝了。

  我在泸沽湖采访过一个年纪最大的老人,他已经90岁,名叫翁丁。我想不到这样高龄的老人还能劳动。他赶着几头猪在湖边的沼泽地放牧。老人坐在一棵树下,指着蛇岛,讲了个故事。他说故事是真实的,但已说不出具体的年月,只道是他还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那个岛原先并没有人家居住,总管府听一个看风水的汉族先生说那是个风水宝地,是泸沽湖的眼睛,天龙下访人间时的居歇地。于是总管府就在那里建筑一幢别墅。但是,有年夏天,出现了一件使人们意料不到的事情:

  从木里的雪山顶飞来一条巨蛇,横卧在泸沽湖,头仲向岛上那幢房子。它把头放在门槛,那对碗一般大的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屋里的人。从大蛇到来时开始,湖里的所有蛇都爬上岛来。岛上到处是蛇,密密麻麻,屋顶上,走廊内,台阶上,到处躺着五颜六色的蛇。人们不敢动弹,不知如何是好。总管府发出号召,谁能驱赶掉蛇,将重赏。消息传开,一个远在托甸的松麻(即巫师、神汉之类),匆匆从江边赶来了。他乘船到了岛上,先是向那条巨蛇磕头、烧香,念些谁也听不懂的经文,之后,又命家人准备金银财宝、净水、牛奶、酒之类,他便抱着那个蛇头,一会儿开语,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搂抱,又哭又笑,他痛哭时,人们看到蛇的眼睛里也有泪珠。三天三夜,他勤勉地侍奉蛇,把蛇头用净水梳洗,在蛇头拴上“拖达”(即用各种丝线编织的花环),还挂上些金银珠宝。奇迹出现了,蛇飞身而去,溅起的湖水如一道彩虹;所有的小蛇都四散而去,那个巫师也一头钻进湖水。大约抽一支烟的功夫,他才从岸边钻出来。他回到堂屋里告诉人们,这是决洁净的龙王宝地,被人居住以后,清净的宝地遭到了秽气的污染。龙王很生气,派巨蟒惩罚人类。幸好由于说情及时,他们将免去惩处,但从今往后,不能在湖中洗衣洗裙,倒进粪便之类不洁之物。从此以后,泸沽湖的人再不在湖里洗衣或游泳。

  老人最后说,近年来人们不再遵守那个诺言了。惩罚是肯定的,只是迟早而已,如果人们不加节制的话。①

  当然,“现代人”不相信这类神话式的隐语或诺言,“现代人”更不相信人兽对谈、花蝶恋歌、风声云语之类的“昏话”。 “现代人”关注现实的利益,所以,很自然的,禁止在湖里洗衣洗裙的规矩,早已不起作用,因为有便利不用是傻瓜。牛屎马粪和油腻的污水一起流进湖中,因为牲口多了游客多了,为了“发展”需要而违背祖训也没什么了不起。旅游垃圾开始在湖边沉浮,因为排污系统费人费钱,不划算搞。在靠湖的一个小村,我眼睁睁看着一群醉汉将酒瓶甩进湖时。去劝,他们很豪爽地说:“我不缺这几个钱,你要退瓶子卖,就去捞好了!”一副大款乐善好施的派头。

  人们“甩”进湖里的,还有更糟的东西,而且肯定比醉汉的理由更充分——为了经济,为了发展——就像“杀鱼”。

  上述两个民间传说,都有点像象征性的寓言或预言。不同只在,在关于巨蛇的传说里,人通过与蛇的对话免去了灾难;而在关于大鱼的传说中,知道节制地利用自然(大鱼为其象征)的牧女,却在关键的时刻因为“失语”(哑),无法劝阻人们的贪婪行为,导致毁灭性的灾难降临。这使我联想起 “知识”现在的处境。当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之际,传统知识系统和现代知识系统似乎也会处于某种“话语转换”的微妙时刻。旧的话语系统(如神话、传说及乡规民约之类)正在失效,新的话语系统尚未成熟,于是便出现“失语”:在关键时刻,知者成了哑巴,无知者却可调动九架十八条蛮牛。上述传说的现代翻版,诸如砍树炼钢、围湖造田、引进“杀鱼”之类,或许也可以看作不同状态的 “失语”现象所致。

  人与人,人与自然,真的需要多一些的对话——无论用的是神话的隐语,还是科学的明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锡诚]勒布采风手记
下一条: ·[袁学俊]石家庄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