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的雪顿节即将来临了。雪顿这个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原是宗教节日。按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规定,每年藏历6月15日到7月30日为禁期,不准专院僧人外出,以免踏死昆虫。7月30日一过,解除禁令,僧人们纷纷走出寺院,尽情玩耍。群众要施舍酸奶给他们吃,这就是“雪”(酸奶)“顿”(宴)节的来历。后来雪顿节开始演出藏戏,由各地的藏剧演出队在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尔卡演出,供噶厦政府的僧俗官员娱乐。民主改革以后,雪顿节才真正成为藏族人民自己的节日。在这节日期间,拉萨的居民身着艳丽的服装,背上彩色帐篷、卡垫,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点心等丰盛的食品,倾家而出,在罗布尔卡美美地玩上—天。听听藏戏,会会亲朋,纵情欢乐。
然而今年的雪顿节却与往年不同,在罗布尔卡公园宽阔的丛林中搭起了一顶色彩斑调的大帐篷。据说人们喜爱的格萨尔什地(说唱格萨尔的艺人)要在这里举行公演,人们奔走相告,竞相一睹为快,一时间大帐篷前围满了不少人。
是啊!过去以乞讨为生的仲堪、被人们视为社会最低层的人,今天竟能在达赖喇嘛的庭园里登台公演,要在旧社会那简直是梦想,而在新社会,也是千载难逢头一回呀!聚集的人群在帐篷前“阿啧!”“阿卡”地议论着,翘首等待着。
这时,只见一个身穿藏装、脚登藏靴的人登台了。他脖颈上挂着一串发亮的紫檀念珠,吸引人的是他头上戴的那顶特制的高帽子。帽子是用银白色的锦缎缝制而成,呈四角形,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兽形耳朵;正面饰有图案并缀有海螺及金属做成的弓箭;帽沿用白色小贝壳镶边,帽顶插着几支孔雀翎毛,并向四周垂下蓝色、白色的缎带。帽子的制作相当精细,看来其主人定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鲁阿拉拉毛阿拉,鲁塔拉拉毛塔拉……”宽厚的男中音如流水般倾泻而出。只见他一会儿打着手势侃侃地讲述,一会儿瞪起眼睛滔滔地演唱。显然,这位年逾古稀的艺人正在尽力抑制着自己的激动心情,平稳地象江面宽阔的流水一样唱着“帽子赞”。人们不时从他富于表情的红黑色的脸膛上看到了逝去的岁月留给他的印迹。他就是那曲班戈县青龙区六十岁的牧民、格萨尔说唱艺人——玉珠。
一
那曲位于拉萨的北方,因河流那曲(黑河)而得名。这里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空气稀薄,常年积雪。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居住着从事牧业的人们。那曲,现在是青藏公路上的重镇、专区所在地,人口不断增加,新的建筑物不断崛起,呈现出一片生机。然而解放前,这里却是被藏族人称作羌塘(北方草原)的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谁若是没有落到走投无路的境地,是绝不会从其它地方到这里来的。
就在八十多年前,玉珠的祖母使是怀着玉珠的父亲从康区艰难地踏上羌塘的土地,他们落脚在安多县巴尔达新村的一个叫扎西安郭的富户家里给他家当佣人。玉珠的父亲还没有出世,羌塘的风沙雨雪以及苦难的生活已经注定要伴随着他了。
在玉珠的父亲班觉出生七天以后,祖母便把他放在帐篷里,自己外出给主人干活。孩子在帐篷里哭喊一天也无人过问。晚上,当疲惫不堪的母亲回来喂奶时,孩子已经又累又饿。无力吸吮了。奴隶家的孩子就是在这种坏境中长大的。
班觉稍大一些,祖母怕他到处爬动,便在外出做工时,用绳子把他拴在粮食袋上。一次,家里人都外出干活去了,班觉挣脱了绳套,爬到火塘边,打翻了茶壶,把脚烫坏。后来右脚只。剩下一个圆形的前脚掌。从此人们叫他班觉普日(即圆形脚)。
卑贱的社会地位以及残废的右脚,决定了班觉的命运比一般人更苦。如果他需要什幺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
一次,他拾到了一块指甲大的绿松石,便珍贵地用藏毡包好,挂在脖子上。有人曾出一匹马或几只羊来换取这块松石,然而班觉却没有舍得拿出来。这事被一个叫阿究贡布的富户知道了,便跑来问班觉:“听说你捡到了一决宝石,让我见识见识!”善良的班觉双手捧出。这时阿究贡布佯装惊奇地说:“啊呀!这是我在第一次运盐时丢掉的,现在你捡到了,谢谢你!”说着便把松耳石拿走了,后来只给了班觉一只羊做为代价。班觉有苦难言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班觉普日在苦水中挣扎着。人越是处于逆境,往往越是刻苦、勤奋。为了生活,他学会了跳神、在天葬台为死者刻经文,而且还是个挺不错的格萨尔说唱艺人。
后来班觉同另一个富户家的佣人次单拉姆结婚了。孩子们一个一个相继去世。他们本来就够困苦的了,如今又如何养活得了这幺多张嘴?而富户又辞退了他们,迫使他们赶着仅有的几只羊,带着孩子开始了流浪的生活。那时玉珠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