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对飘逝岁月的重新剪裁
——??写在插图本《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出版之际
  作者:曹文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2980
 

  几年前,我曾与同事赵世瑜先生一起议论过历史知识的普及问题。当时,赵先生正在为山东一家出版社翻译美国汉学家伊佩霞的名著《剑桥插图中国史》,所以话题便自然转到了这本书上。简单地翻阅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它与我们一些中国学者的史著风格差异很大。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寓学术于通俗的著述形式,对于调整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叙史习惯,洗尽千书一面的暮气,把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生动活泼的表述形式结合起来,显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觉得只要机会合适,应该做一做这方面尝试,而且我们可以比伊佩霞做得更好,因为外国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见解,或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或很难令人苟同。谁知事情这样凑巧,不久赵世瑜先生接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约稿。出版社正在组织一套精品插图本丛书,名为《天地玄黄》,已把插图本《中国社会史》列入了选题计划,希望赵先生能够承担。所以当赵先生提出合作要求后,我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便一口应承下来。

  如何从社会史的角度,对飘逝的岁月进行重新解读,其实并非如想象的那样轻松。一个不能绕开的问题是:你所理解的社会史,内涵究竟是什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史研究高潮迭起,至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史学界一大流派纷呈的显学。我和赵先生,两人的观点即不尽一致。他主张新史学说,认为社会史是一种研究范式。是一场史学革命,是使史学家的眼光、方法、材料统统发生变化的一场革命。我则把社会史理解为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本身的历史,即社会构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的历史。经过讨论,我们逐渐形成共识:在中国社会史学界尽管分歧多多,但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即是大家都对以政治史为核心的类同于社会发展史的传统史学不满,希望实现在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上的新突破。我们主张改变习惯性的思考路线,拆除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崇历史学科与自己血缘关系相近的社会科学进行交流,从中汲取学术营养,更新观念和方法,把以往只是向上注视的目光,下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聚焦于民间社会与普通人的生活。看来,不同学术观点只要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求同存异,双方不但可以有很好地合作,而且还可能实现多元互补。我们为本书确立的宗旨是,虽然无法使飘逝的岁月实现“生命的复活”,但一定要对捕捉到的有限“历史碎片”,进行反复观照,认真解读,以期拨开历史表象的层层纱幕,向“社会”这个“特别狡猾的猎物”悄然潜行,获取接近历史真实的部分认知。记得有人曾对普及读物,提出过这样一种著书原则:强调知识性,但不能写成一般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能搞成纯粹的学术著作。强调可读性,但又不是违背史实的“戏说”。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对此,我们十分欣赏,也力求使本书向这一标准看齐。

  我们将呈现给读者的这部《插图本中国社会史》共分十章,上起史前时代,下止2O世纪上半叶,历时万余年。它简略地勾划了中国社会从蒙昧、野蛮渐进到文明初始,再从“方国联盟”、“宗法封建”到“大一统”帝国出现、兴盛以及衰退,直至走入近代化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所具有的魅力,不仅是因其悠久,更在于其生命力特强。中国与印度、埃及以及已比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后起的希腊、罗马一道,代表着人类古代文明的高峰。但那些文明不是先后凋谢,就是遭到了四分五裂的命运,唯中国一枝独秀、数次逃脱了亡国、灭种的厄运,绵延至今。一万年的农业、五千年的文明和两千多年的大一统,为世界贡献了数不清的精神的与物质的财富,同时也留给世人许多难解之谜。进入文明时代后,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社会曾有过几次结构性的调整。然而自帝国时代始,所有的调整,从本质上说无不外乎是在补苴罅漏。中国社会自我修复功能之顽强,简直匪夷所思。周而复始的“秩序再现与正朔重建”,使中国社会长期在中世纪中蹒跚。“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终于在19世纪初露端倪,但是真正的转机是在20世纪,纸上蓝图才有演化成地上现实的可能。

  因为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将想说的话全面讲透。况且口罗哩口罗嗦的论证,既与本书的宗旨不合,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采取跳跃性思维,圈定某一特定的历史场景,用宏烛幽,是笔者主要叙述手法。如在第一章中,围绕着“石器时代先民的聚落与生业”、“从兄妹相婚到生殖崇拜”、“原始人类的思维世界”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等小题,从四个角度凸现混沌初开时代的社会面貌。在“夏商周三代社会”一章,我们特设“公侯、众庶和臣隶妾”一节,通过对当时的主要社会阶层进行分析,表述了我们对“奴隶社会说”的疑义。在“秦汉帝国”一章,我们既从宏观上概括了“好大喜劝”的时代特点,又把宦者、游侠和邯郸倡这些小人物推到前台,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同时还用“秦汉之世畏鬼神”和“美食美器”两节文字,分别介绍了时人的精神世界与饮食生活。两晋和宋元时期,曾有过两次因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汉族人口大量南迁,这不但改变了原有的人口布局,而且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上述变局的出现,除其他原因外,竟然都和寒冷期的降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对此逐一进行了个案分析。本书对“士人”这一特殊群体,倾注了很多精力,分别描述了他们的形成、异化的过程,并探讨了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我们尽可能地把学人的一些真知灼见介绍给读者,比如在谈到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大显学时,将其源头直接道溯到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方面。“《老子》一书反复地用女性生殖原理和母子关系讲说大道与万物的关系。这里的‘道’,实际上就是女性生殖功能的扩大。道家主阴贵柔,更与女性崇拜一脉相承。而儒家敬祖讲孝,崇尚的是男性在家族中的关键作用。敬祖当属男根崇拜,讲孝在于强调父子关系。儒家还移家为国、移孝作忠使君臣关系成为父子关系的扩大。倡导阳刚之气、进取精神的儒学具有强烈的男性生殖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哲学中的阴阳二元一体,既是对两种生殖文化的吸纳,又是对两者的综合提炼。”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有一个由好勇斗狠向柔靡脆弱的转化过程。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北方大族的南下使原有统治集团在构成和心理素质上发生巨变,对于腐蚀自身及软化整个民风起着关键作用。佛教的广泛流布和深入人心,也进一步促进了传统心理结构的解体,而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更使得当地的社会风气易于疲软。类似的民风转变在巴蜀地区也有发生,只不过情况恰恰相反,原因也另有不同。

  总之,我们在浓缩个人多年学术积累的基础之上,又广泛吸收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切目的都是为提升这部作品的学术含量。同时为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适应读者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行文时尽量回避了那些难懂晦涩的专业词汇,力求把语言处理得既凝练概括,又通俗直白。对选用的插图,我们也颇费过一番斟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麟、石煊等专家从拟定大纲始,便参与了相关的配图工作。他们提供的精美图片,质量很高。大部分图片能与文字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的本身就可以主题独立,自成一个情节。其中有些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文物品级很高,学术价值极大。相信读者看到后,一定会深深地为祖先的聪明才智所震撼。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套丛书中本书未设主编,是三位作者通力合作完成的。曹文柱撰写了前六章,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作者为赵世瑜,李少兵先生参与了第十章的编写工作。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曹文柱 赵世瑜 李少兵著,130.00元

  《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14日

作者:曹文柱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郭于华]生活在后传统之中
下一条: ·阅读钟敬文其人其文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