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朝戈金]史诗学术语简释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11258
 

   中国史诗理论建设,起步较晚,成果稀少。至今在学科规范的确立、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界定上,共识尚未形成。这为各方学者共同探讨问题,或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带来诸多不便。通观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在跨学科的“口头传统”研究领域中形成的三大学派,即“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和“民族学诗学”,其长期形成的术语系统显然已成为国际史诗学界的共同基础。从总体上考察这三大学派的学术实践,便可看出某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术语中,隐含着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并已成为各国学者共同遵循的通则,也当成为我们寻求中西学术批评对话沟通的契合点。

  口头传统的研究及其发展是西方学术界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在其跨学科的理论成果中业已建立起一个规范化的术语系统,有明晰的概念,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在阐释口传文学的现象及规律上,尤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外,由于“口头传统”研究具有开放的理论视野,以西方流派纷呈的诗学理论为主干,同时注重、乃至强调各个族群口头传统的本土知识和地方概念,这便为中国史诗理论的构筑与方法论的自觉,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学术前鉴和理论观照。尽管中外史诗研究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土壤和学术传统,但以口头传统为研究对象,其间多有共通之处自不待言。

  借鉴国外口头传统研究成果的第一步,即要对这一领域通行的概念和术语进行梳理,建立一套在概念上“能指”和“所指”之间有着明晰对应关系的术语。

  其次,我们要审视不同文学门类对同一术语的运用情况,尤其是要从书面文学与口传文学的相同和相异性上去把握术语的内涵,这样有助于界定口传史诗特定的研究对象。只有在做好术语的界定工作之后,我们才能着手于史诗诗学的体系化问题。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通过经年的阅读查证,以若干经典诗学理论成果为基础,不揣冒昧,尝试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通过梳理基本的概念术语,有裨益于建设我们自己的史诗学理论和史诗研究方法论。加之,在正式开始本文的论述前,也有必要给出相关术语的简释,以说明本文将要涉及到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出并界定的术语,多数采纳了或者基本上采纳了国内几十年来在西方诗学术语的汉译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译法,也有少数几个是本人在翻译、介绍国外的口头诗学理论成果时,斟酌创用的,仅供参考。

  (口传)史诗(oral) epic,常指描述一个国家或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讲述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内容包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等都是著名的史诗。史诗多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作用却不在记载历史。史诗中的人物都是理想中的英雄。史诗中还包括有大量的知识。它最初是在民间以口头流传发展起来的,其风格庄严、崇高、雄伟。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其一般特点。

  史诗创编(epic compose): 这一术语是指史诗歌手在即兴演唱时,既高度依赖传统的表述方式和诗学原则,又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去进行即兴的创造,因而是介乎创造与编排之间的状态。“创编”这个术语,在一般的文学批评术语辞典里,译为“作文”,通常是指散文体作品的写作。用在本文中,则是用作口头的“创编”或“创作”,也就是指在表演中的现场创作或者是即兴“创编”。应当注意区分创编与“写作”的界线。这里“创作”的涵义是口头性的,是利用传统性单元来即兴编排的。

  史诗集群(epic cycle):Cycle一词指系列作品,原意是“完整的一系列”,后逐渐用来表示以某个重要事件或杰出人物为中心的诗歌或传奇故事集。构成系列的叙事作品通常是传说的累积,由一连串作者而不是一个作者创作。有时用于韵文诗歌时也作“组诗”。这一术语最早用来指一系列旨在补充荷马史诗关于描写特洛伊战争的叙事诗;这些诗作是由一批被称为“组诗诗人”的后期希腊诗人所创作的。系列叙事文学的其他例子有查理曼大帝叙事诗和亚瑟王传奇,如《兰斯洛特系列传奇》等。中世纪的宗教剧表现或处理了以圣经为基础的一系列主题,因此这些戏剧也可称为系列剧或组剧。“史诗集群”(epic cycle),即指由若干“诗章”构成的一个相关的系列。史诗集群中的各个诗章拥有共同的主人公和共同的背景,事件之间也有某些顺序和关联。核心人物不一定是每个诗章的主人公,但他往往具有结构功能。《江格尔》就是典型的史诗集群作品。这一术语与“环套创作”(ring-composition)不同,后者是许多口头传统中的常见结构,但是最初是在荷马史诗中发现和得到研究的。它具有一种环形的或是同心圆结构,即A-B-C-B-A顺序,诗人在排列人物、场景或动作时,会依据A-B-C的顺序,然后再反方向重复它们。这一结构有时被用来强调处于中间位置的因素。关于环套的现象,在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和南斯拉夫诗歌中都有广泛的讨论。这种结构看来是既有协助记忆的功能,同时也有审美的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范式(paradigm)
   相关链接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刘先福]“保护”的概念史:从民俗过程到非遗过程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李楠 郭鹏宇 赵颖航]文化遗产聚落概念的提出及建设理念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史耀增]对合阳“非遗”断层现象的思考·[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高荷红] 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石子萱]试析普罗普的“回合”概念
·[张举文]从实践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学科概念“文化遗产”的转向·[韩成艳 高丙中]非遗社区保护的县域实践:关键概念的理论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