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7-14 | 点击数:14257
 
书名:《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作者:祝鹏程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ISBN号:9787522717883
       
 
 

  作者简介:

  祝鹏程,男,汉族,生于浙江绍兴。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1月出站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任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曲艺、神话、民间文学学术史。著有《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等著作。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近年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全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观念为切入点,来观照当下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情况。作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声为个案,全面考察其在当代北京文化市场中的传承状态、生产过程与社会效应,挖掘其对于当下民众的多元意义,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与《公约》的对比中揭示国内非遗保护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描绘出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有的理想状态。

  全书突出展示了民间文化资源介入公共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对于推进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社会参与不无裨益。。

       目   录

  绪  论

  一  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更新

  二  研究个案的确立:市场化进程中的北京相声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

  五  本书涉及的主要相声术语

  第一章  从市井到庙堂:前非遗时代的相声

  一  市井相声:内生驱动型传承(1850—1949年)

  二  外力改造型传承:成为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1949—2000年)

  三  民族艺术·庙堂遗产:相声经典化之路的得与失

  第二章  成为非遗后的相声:多元主体的保护实践

  一  政府主导式保护

  二  市场化经营式保护

  三  民间自发式保护

  四  传承方式的变化

  五  多元主体保护实践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想象民族传统:小剧场相声的言说与实践

  一  “本真性”与小剧场相声的相遇

  二  周末相声俱乐部:展演民族精华

  三  德云社:再现“国粹”

  四  本真性:一个神话的功能与悖论

  第四章  从“打内”到“打外”: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相声生产

  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

  二  大众传媒影响下的艺术生产

  三  从“打内”到“打外”文化多样性的可能性与困境

  第五章  让民间发声?:作为公共言论的相声

  一  作为公共言论的相声:回顾和展望

  二  当代相声的言说境遇:在对话与“喉舌”之间

  三  非主流相声:狂欢与民粹

  四  理性言说的漫漫长路

  结语

  一  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主体保护实践的可能性

  二  工具理性引导下的保护实践:忽视人的权益

  三  “社区赋权”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

  四  反思《公约》的制度设计:对非遗保护有效性的反思

  五  国内非遗研究的局限与克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
下一条: ·谷子瑞:《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